出行记6-----教育的意义
写于2013年美国访校期间
早上睁眼,看朋友微信里写着:
“教育的意义在于什么?为了能上好的大学?上好大学就能找到好工作?有份好工作就可以过好日子?我很困惑”。
我相信她其实不困惑的,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很少有人真会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一份好工作,困惑的应该是,若不是为一份好工作,那又为了什么?
大概6年前,儿子还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去班里,班主任正在教育一个孩子,“你不好好学习,怎么考得上大学,考不上大学,怎么找得到好工作?”,我当时心里觉得老师好催眠,事实上,三年级的小朋友怎么会想到那么远,他们又怎么知道一份好工作意味着什么。再说回来,一份好工作又算什么,多少令人艳羡的好工作,对围城里的人来说,或是一份灾难。
1995年我毕业之初,或许得到了一份别人眼里的好工作。同事不是省级干部的儿媳妇,就是组织部长的外甥,亦或是某国家领导人的亲戚。但是就是那样一份工作,从开始进去的那天,我就没想着久呆过。当时看着时年30岁左右的其他同事,全是处级干部,然后每天悠悠地踱着步子上班,再看看报纸,再动动嘴皮子,谈谈孩子,谈谈家长里短,我觉得自己的未来居然如此清晰地放在眼前,居然如此乏味!这种平淡的幸福,在初入世事的我看来,简直象灾难。
我毕业那几年,正是小平92年南巡讲话后的几年,那几年,政府官员弃政从商叫“下海”,现在的不少企业名人,如王石等基本都是在92年前后下海的。我当年还未清晰得认识到自己喜欢“下海”,但确实地感觉到,不能将一辈子浪费到这样一种无为中。在随后的7年,我完成了结婚仪式,免费读了MBA,生了孩子,分了房子,在得到了一个年轻人该得的一切后,我辞职了。以现在的百姓眼光看,象我这种行为真是“政府人渣”啊,没贡献什么,却享受了纳税人提供的这么多福利!偶然想来,真有点可耻的感觉!
2002年,我“下海”到了上海,在随后的10余年风雨人生中,随着物质的富足,我的幸福感却没有同比增强。2002年刚来上海时,我的目标是一套房子和50万存款,这个目标很快实现了。后来的目标是一年一套小房,10年退休,然后每5年卖掉一套房子以养老。这个看似非常理想的目标,终止于国家的限购政策。而这几年,伴随微博、微信等社交类媒体的兴起,坏消息的传播以不可阻挡的趋势进展,当你每天看到的听到的负面信息不绝于耳、频繁入眼的时候,内心的不安全感却越来越强烈。这种不安全感,与工作无关、收入无关,与内心的坚守和力量有关。
在这种不安全感中,我寻觅着自我价值。然后,多次的体验告诉我,只有当我们满怀爱心,付出爱,实现爱的过程,才是内心最幸福的时候。当我向朋友无条件地伸出援手,当我的言语改变一个人的时候,当我们的活动讲座让别人有收获的时候,这个时候,实实在在的是幸福的。
另一方面,我也在寻找真正的自己。其实对40岁的中年妇女来说,已经裹了太多的一层层社会外衣。比如当我不喜欢别人的时候,理智会告诉我,应该尊重别人的个性,认同人性的多样性。当我不愿意去做违背做人原则的事情的时候,我也会要求自己站在全局的角度,当事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在40岁元年,我特别希望自己能够是一个纯粹的,遵循本心做事的人,而不是一个社会人。
通过这几年的体悟,我慢慢地觉得,教育的目的:
1、首先应该让我们成为一个有爱的力量的人,使我们内心充盈爱,以爱奉行天下;做有爱的事;交有爱的朋友;活在爱的氛围里;当我们怀揣爱心做事的时候,我们的付出是不一样的,我们得到的是我们最高的需求“存在的价值感”。
2、其次应该让我们拥有一个强大的能够应对外部不测及负面消息的内心,拥有内心力量的前提,是让我们能够洞悉万事万物的基本原理,坚定自己的行为目标,让食品安全、腐败事件、突发事故如过眼烟云,无撼我心;
3、最后,应该让我们成为我们自己!教育不应该要求每个人都一样的,不应该要求每个人都同质化,而应该激发我们自己的内心力量,能够让心善的人永远不做违心的恶事,能够让人按着本性思维、生活。
我以为,在这三个目的下,所谓的工作、财富,只是一种结果,该有的一定会有!但如果我们把工作作为我们教育的第一目标,那么也许收获的是贪婪、自私,也许是不择手段的获取。
你选择哪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