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村子里还没有电,你是不是有点惊讶,对,还没有电。所以每月一次露天电影就成了村里的大事。每到放电影那一天,村里的喇叭老早就开始吆喝,放电影的时间地点。每家的煮妇都比平常早点做晚饭,好去占个有利的位置。孩子们在这一天总是最兴奋的,胡乱地吃过晚饭,站在路口大声的呼朋引伴,手里拿个小板凳,兜里揣着几毛钱,就欢脱的出发了。
放电影的场地一般都选在开阔的大路上,大荧幕的四角拴在两个粗壮的杨树上。我们这些小孩往往到的很早,大荧幕已经扯起来了,但是放电影的工作人员还在调试机器。我们争先恐后的把自己的小板凳放在最前排,其实这个位置并不好,一场电影看下来脖子都酸了,但是我们不考虑那么多,来的早当然坐最前排。
放下凳子之后我们就直奔代销点,就是农村的小卖部,一村只有一家。拿出五毛钱,卖东西的大娘会拿一个特制的小铁桶给你装瓜子,满满五桶,鼓鼓的一大口袋,一跑步就要颠出来,要用手捂住,幸福感蹭蹭的往上冒。
一路小跑回到放电影的场地,电影也差不多要开始了。其实小孩子不太懂电影讲的是什么,因为那都是给成年人看得。往往电影放到一半我就睡着了,第二天只记得嘁哩喀喳一通乱打。
但是下次还是会照样屁颠屁颠的早早地跑去占位,毕竟那是一个月才有一次的大事。
夏夜听老人唱童谣
没有露天电影的夏夜,我们就聚在村口通风处,带上一只小马扎或者一张凉席,围在上了年纪的老奶奶身边听故事。那些故事都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数量也不多,我们就那么一遍一遍的听,特消暑。老奶奶满头银发,手里拿着蒲扇,有一下没一下的摇着。有时候有些情节老奶奶想不起来了,我们就提醒她,一句一句,一个又一个,直到夜风变得清凉。老奶奶说一声不早了该回家了。于是大家纷纷说就是不早了,是该回家了。
于是大人收起小马扎,拉着自己家迷迷瞪瞪半睡不醒的孩子回家了。
晚间大型游戏
无事可做的冬夜,小孩子旺盛的精力无处释放,就在路口的空地上聚集起来,最繁盛的时候可以多达二十人左右。干什么?做游戏。没有灯,只有从各家窗户里透出的模模糊糊的灯光。还好那时候我们好像都有夜视眼。
游戏的种类很多,其中就有“林大林扛大刀”。第一次在网上看到这首歌的时候我惊呆了,说不出的亲切感。但这不是游戏的名字,我们的游戏大多没有名字,规则也很简单,大多都是跑跳为主。唯一有名字的就是老鹰捉小鸡了。
反正一群人玩什么都热闹,跑来跑去也觉得趣味无穷,每天都舍不得回家。非得家长一遍一遍的催,胆小的就自己乖乖回家了,皮一点的还是不走,他的妈妈就骂骂咧咧从家里出来,使劲的揪住耳朵硬生生的拽回家去,按在床上,一会就进入了香甜的梦乡。
可惜,我十岁左右农村就基本家家户户通电了,这种大型夜间游戏也就随即没落了。那种日子只能用来怀念了。
几十人看一台电视
村里通电以后,有一部分富裕点的家庭率先买了电视。于是看电视就成了农村一种新兴的娱乐活动。每天晚上吃过晚饭,以有电视的那户人家为圆心,周围十几家人都跑到他们家去看电视。大家都早早地去有电视的人家集合,就像看电影时一样,只不过人数略少,规模略小。冬天在室内,夏天在室外。有电视的人家就担当了电影播放者的工作。
我的启蒙剧是琼瑶的《几度夕阳红》,跟婶子大娘们一起哭的稀里哗啦。所以我的多愁善感实在是从小就开始了,谁让我的启蒙导师是琼瑶呢。
不过也有好的方面,我看电视剧里的人每天就是谈情说爱,喝喝茶聊聊天,羡慕的不得了。所以我就萌发了我人生的第一个志向,我也要去城市里过这种谈情说爱的生活,也是很励志的对吧?
大家一起看电视剧最尴尬的就是亲热戏,男女老少几十口人,再保守的亲热戏都辣眼睛。每当有这种镜头大家都尴尬的不得了,现在想想真是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