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认为自己是爱孩子的,恨不得把自己倾其所有的都给了他,看到他身体有伤,希望能代替他。殊不知这种没有界限的爱却让他受到了伤害,以爱的名义控制了他,我根本不懂儿子的心。原来打着为他好的旗号对他打骂,深感自责与愧疚。
我小时候,父亲对我们严格,犯错了就会被打骂一顿。哥哥们即使在做饭,犯错了也免不了跪罚,在跪罚的间隙去添柴做饭。这种打骂的印迹深深的刻在我的骨子里。长大后的一次,父亲说他一辈子最后悔的事就是打骂孩子。
记得高中时,从一条小河的路边经过,一个洗衣服的妇女对另外两个人说:“我当时找对象时就希望找个老师,因为老师会教育孩子,没想到结婚有了孩子后,还是对孩子以打为主”。这句话我也深深的记得,没想到此时才领会到那个妇女的无奈,我又何尝不是这样的人呢?
荀子把有效教育和无效教育区分为“君子之学”和“小人之学”。“君子之学”是从耳朵进来,进入心中,传遍全身,影响到行为;而“小人之学”则是从耳朵进来,从嘴巴出去,只走了4寸长,所以难以影响到整个人。
三四岁时,带他到山里玩,爬上坡的一段路一定要抱,不抱就抱着我的腿,让我生气的打他,任凭他哭闹也不抱。没有了解他的需求,没有看到哭闹背后的动机。
一次从一家诊所出来,自己突然跑过马路,吓得我直冒冷汗。幸亏没有车从路上经过,追上他后啪啪打了几巴掌,没有了解孩子的情绪,没有询问为何那样跑?为何不蹲下来问清楚?
一次孩子在路边的一截台阶上走来走去,而台阶下面是十米左右的石坡,如果掉下去后果可想而知。不敢大吼担心吓着他,跟他说危险反而引起他笑嘻嘻的走着。当他终于停下来不走的时候又是一顿打,也许他自己就不知道危险,为何不跟他好好说话呢?
我们希望孩子听话,按着我们的意图来,完全是出于控制的模式,一旦没有满足我们的希望就发泄自己的不满。不是为了教育孩子,而是发泄自己的情绪,完全没有顾及孩子的情绪。
多少年来,没有觉察是自己的控制意识太强,逼迫孩子走上了叛逆之路,其实是真不懂孩子的心。
明白孩子成长的不容易,不想让他受到更多的伤害,所以想无微不至的关心他,但却无意识的控制了他。
每个孩子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唯独自己的父母不能重新选择,孩子容易吗?觉察孩子的情绪,接纳孩子的一切才是父母最好的选择。
一个人能否接纳别人的观点,首先取决于情绪,其次取决于对方的行为,最后才是对方的语言——成年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
教育孩子用的是心,而不是简单的说教和道理,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才是真正懂得孩子的心!加油!不放弃自我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