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从众
1.从众不仅仅是与其他人一样地行动:而是指个人受他人行动的影响。从众不同于你单独一人时的行动。因此,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从众可以表现为许多形式。让我们考虑一下这两种行为:顺从和接纳。有时我们会顺从一种期望或要求,但并不真正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我们有时会穿礼服打领带,尽管自己并不喜欢这样。这种靠外在力量而表现出的从众行为叫做顺从。我们之所以顺从,主要是为了得到奖励或避免惩罚。如果我们的顺从行为是由明确的命令所引起的,那么我们称它为服从。
有时我们真的相信群体要求我们所做的事情。我们会与成千上万的人一起喝牛奶。因为我们认为牛奶是有营养的。这种真诚的、内在的从众行为叫做接纳。有时,接纳会紧跟顺从。正如第4章所强调的,态度紧跟行为一样。除非我们觉得对自己的行为没有任何责任,否则,我们通常会赞成自己坚持做的事情。
权威会强使公众服从,但私底下的接纳却是另一码事情。
有研究者做了几个从众的实验,这些实验的启迪是:我们对现实的看法未必就是我们自己的观点。在日常生活中,暗示的结果有时很有趣。一个人咳嗽、笑或打呵欠,然后周围其他人也这样。喜剧所具有的笑的轨迹。就是利用了这种暗示作用。处在愉快的人中间会使我们有愉快感。彼得·托特德尔等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心境联结”。对英国的护士和会计师所做的研究发现,在同一工作群体中人们的心境通常非常相似。
[爱心]从众心理,我觉得只要是还跟社工有连接,其实都逃脱不了从众。
2.在现实生活中,暗示并非总是这样有趣。劫机、看见ufo,甚至自杀,往往像浪潮般涌现(参见“聚焦:群体妄想”)。社会学家戴维·菲利普与其同事认为,当媒体报道了自杀事件之后,一些自杀事件,以及致命的车祸,私人飞行事故(有时是伪装的自杀)也会迅速增加。例如,1962年8月6日,玛莉莲·梦露自杀后,美国8月份的自杀事件比往年同期多了200多起。更进一步讲,所增加的自杀事件只是发生在自杀被报道的区域。报道得越厉害。以后的灾祸增加得就越多。
[爱心]现在的社会事件好像也是如此,某类案件报道得多了,好像一时间都是类似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