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晨读为我们分享了《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这本书,三个方面阐述:
Why? 为什么只做一件最重要的事?
重要的事,就像是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块,也像是“擒贼先擒王”中的“王”,说它决定着事情的成败毫不夸张。
我们费力去投入各种无关要紧、无关痛痒的事,不如把握这件最重要的事。
What? 这件最重要的事是什么?(如何找)?
文中倒推的方式很适合我,常常拎不清重点拎不清主次的我。
为了长期目标,我未来5年应该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为了5年目标,我今年应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
为了今年的目标,我本月应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
为了本月的目标,我本周应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
为了本周的目标,我今天应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
为了今天的目标,我现在应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
不断地询问自己,不断地确认目标,“不懂得目标选择和聚焦的人终将一事无成。”
How? 找到以后怎么做?
从自律开始,逐渐养成习惯,立足“最重要的事”,无论处理什么任务,始终认清重点。
行动。
即使面对杂乱无章的琐事,也通过不断确认目标、不断筛选最重要的事,一步一步解决。一次解决一件,专注这一件,是致胜法宝。
【今日话题】
读了下面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
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还蛮感触的,因为最近和一位很重要的朋友相处中,就出现了类似的问题,他在对一件事物没有全面了解认知的情况下,不断地质疑一切,致使我们出现矛盾,实在让人觉得乏力和无奈。
记得那天我在看杨绛的《我们仨》,在我读到她的女儿和钱钟书先生先后离世,她一人在世上怀念过去他们仨的生活时,心中非常难过压抑,光是想象,就忍不住想要掉眼泪,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一百岁感言》
要怎样一种“淡定与从容”,才能支撑她往后的日子和生活。
恰好我的朋友看到这本书,但她妄下判断道:“这本书无非是作者过世以后她的子女写来怀念她的,或者就是整理她的文章,有什么好看的。”听到这话的时候,我脑袋有种“嗡”一声的感觉,生气而且难过,她怎么能在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就轻易断言呢?这比我当时看书时的感觉还要难受,我很珍惜这位朋友,也多次就不同的事情互相表达见解,难免意见不同,大家看问题的角度都有不同。但是对于这种妄下判断的做法,实在是让我感到伤心,大概是因为我珍视她,所以更加往心里去了。
和她比起来,我常常表现得容易轻信他人,或者容易对事件过于乐观,我并不否认这其中有我不成熟和幼稚的表现,可是我也问过她,以一种消极的态度、以一种恶意揣测的心态,去看待所有事情,难道不累吗?
不信的时候,什么也看不到,就算看到也觉得不对。一旦相信,从那一刻起,就会不断看到相信的东西反复出现,过去没见过的美丽也会出现在你身边。
我并不想妄言这位朋友是否“见识太少”,但是我愿意相信,这是她从“轻易相信”到“凡事质疑”往“凡事不信”到“再次愿意相信”的一个阶段,我愿意相信她比我看得更周全透彻,这其中也是她思辨过程的改变。同时,我也应当学习着更全面地看问题而不是缺乏思考地“盲目相信”。其实无论是她亦或是我,如果能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在,那么我们才能更加客观地去作出评价。
从轻易相信到凡事质疑,里面包含着理性之光,然后,从凡事不信到再次愿意相信,背后是见识和格局。
见识广了,格局大了,大概也不会为了那些无关痛痒的事纠结半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