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Python的源码内部,在上述的的流程中提出了优化的机制,以提供效率:即 缓存机制。
缓存机制主要分成了两大类:池子。
为了避免重复创建和销毁常见的对象,所以维护了一个池子。例如v1=7,v2=9,v3=9。按理说会创建3个对象,加到refchain中。Python在启动的时候会默认创建-5,-4。。。。256,257创建好。所以在v1=7时,内部不会重新开辟内存,v2,v3均不会重新开辟内存,而是直接去维护的缓存池获取。
v1 =2
v2 =2
print(id(v1))
print(id(v1))
此时ID得出的结果是一样的,以此提升Python的运行效率。但是大于或者小于这些值时,会重新创建对象。
初始化小数值的时候,默认给了赋值次数1,初始化唯一次数1,不会给计数器为0的情况。
以缓存维护池有这些代表:int类型,字符串。
另外一类是free_list的机制:另外的这类是当对象的引用计数器为0时,按理应该进行回收,但是内部不会直接回收,而是添加到free_list链表中,当缓存使用。以后再去创建对象时,不在出现开辟内存,而是直接使用这个free_list。例如:
v1 = 3.14。会创建float类型,并且加入refchain中。del v1 则减1,refchain移除,按理会进行销毁,但是实际中不会真正销毁,而是会添加到free_list。以后创建v2=9.998等,只要是float类型,则不会重新开辟内存,会去free_list获取对象,对象内部进行初始化,替换值3.14换成9.99,再放到refchain中。不是所有的都放入free_list。例如存储80个缓存,则前面新创建的80个会放入free_list。如果满了81之后则会销毁。
以上的free_list的代表:float,list,tuple,dict。
所以:引用计数器为0时,未必会消耗,可能会存储到free_list中。
float是free_list。存储100个缓存。如果满了会销毁。
int是小数值池子。-5<x<257。只有在范围内,才不需要创建,不会被销毁,运行Python的时候创建。
list类似float。
字典类似float。
元组是free_list。不同的是按照维护的创建的元组内部个数,是根据索引,索引值最多,即item=19只能20个。
它的free_list是这样处理的。free_list=[0,1,2,3,4,5..19] 分别对应空元组,1个元素的元组(2000个),2个元素的元组(2000个)。。。以此类推。所以s1=(1,3), s2=("a", "b")。所以id此时应该一样。
str分成两种,字符型:一种类似小数值,unicode_latin1[256]存储ascii字符的存储起来,以后创建不会反复创建,也是启动的解析器的时候。字符串:采用驻留机制,但只针对字母,数字,下划线字符等。如果内存已存在,则不会重新创建,而是使用原来的地址,但是也不会像free_list一直存活在内存中,只在内存中有才能被重复利用,中文的话,不会驻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