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圓圓胖胖的海鷗在港口走來走去,讓我想起了小學時養的nanao。nanao是一只體重10.2公斤的貓。誰的話都不聽,動不動就跟附近的貓打起來。大家都討厭它。但是為什麼它只讓我摸它的大肚子,喉嚨裡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我很疼愛這樣的nanao,背著媽媽喂它很多貓糧。它越來越胖,最終死了。nanao死後一年,媽媽被卡車撞死了。我很愛媽媽,但是奇怪的是眼淚卻比nanao死的時候要少。我也並不認為是因為武道家的爸爸常說:不要在別人面前流眼淚。我喜歡胖的動物,我非常喜歡那些吃的很香,胖胖的動物。我媽媽很瘦。
《海鷗食堂》的開場在芬蘭的一個港口,胖胖的海鷗們三五成群的漫步在陽光下。地面上,路燈頂。過往的行人早已讓它們習以為常。幸惠就這樣敘述著她的過往。聲音平靜,聽不出太多的情緒。事不關己的就好像在講別人的故事。如此表達,配上芬蘭明媚的陽光,讓人感受到內心的平靜和溫暖。借這次主題,我又重溫了一次這份美好。幸惠說:芬蘭人愛吃鮭魚,而在日本,白飯配烤鮭魚是家家戶戶最平常,卻也非常喜愛的早餐。而這卻是好友小綠——同樣從日本而來,在芬蘭散心。問她為什麼要在芬蘭開食堂時,她臨時想到的。故事並沒有真正交代女主角為什麼來芬蘭,為何要開食堂,一切都像是理所當然,卻又反應出生活的事實:一件事情為何會發生,再多的解釋也僅僅也不值一提,它只是它原來的樣子。幸惠覺得能夠開下去,僅此而已。食堂開業的一個月裡,並不順利,沒有一個客人光顧。但幸惠卻依然認真的做好採購、清潔的工作。有一天海鷗食堂迎來了第一個客人———一個熱愛日本文化的芬蘭男孩兒,幸惠愣了一會兒才反應過來,說了聲歡迎光臨。男孩兒坐定環顧四周,只點了一杯咖啡。在喝完準備付帳的時候,幸惠表示他是食堂的第一位客人,咖啡永久免費。男孩兒成了這裡的常客,但每次來還是只要咖啡,但每次幸惠都禮貌而真誠的招待他。並且幸惠從不做廣告宣傳,她說食堂不是餐廳,它只是讓飢腸轆轆的路人填飽肚子的地方,只要努力做好該做的,自然會有客人。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就像是活在自己構建的烏托邦之中,雖然美好卻難以達成。這讓我想起一句對電影《七月與安生》的觀後感:每個人都想像七月那樣,但最後都活城了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