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是一个差不多先生,读着差不多的书,写着差不多的字,过着差不多的一天,发着差不多的誓。时光荏苒,我很快就靠近了差不多的大学---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一所211大学。在刚进校的头一年里我亲眼看到了昔日的学霸走下神坛,也见证了进校时分数垫底的学渣完成逆袭的壮举。然而我对这些事情没有什么想法,依然过着我差不多的日子。
大一的暑假我听说那个去年跟我分数差不多的女孩复习后考进了国科大,我的铁杆复习后也考进了他心仪的一所985院校,这时我才意识到我已经从“差不多先生”变成“差太多先生”了。这两条消息像一记重锤,让我第一次有了怀疑人生的感觉,我想缩小与他们的差距,但是我所有的努力都好像挥出的拳头打在一团棉花上一样。我慌得不行,我急得团团转,但是我看不到出路。最后死马当活马医,加入了行动营。
新鲜期,这一阶段大概维持了3天左右,那时候每天动力满满,五点钟从床上爬起来完成晨读感悟并打卡,晚上边听课边记笔记,积极的跟小伙伴交流,心里默默的许愿自己可以得一次最佳。
迷茫期,初入行动营的热情消退后我迷茫了十几天。每天早起使得白天上课时我十分难以集中注意力。晚上的行动营的课程又影响了我的四级备考计划。最为致命的是,每天我尽力写出的文章连一个提名都没有得到,而且我发现行动营里的课大多都是我不感兴趣的。行动营里每天要求写作,晚上的课很多与读书有关,我十分疑惑为什么行动营不把名字改成写作营或读书营。
领悟期,某一天早上我写完感悟后,走到宿舍楼门口正巧宿管刚把门打开,宿管十分惊讶的问我出去这么早干嘛?我说上早读。我没有告诉她我出门后要先找个没人的小角落录音。出门后发现天空中飘起了雪花,飕飕的冷风直往我的骨头缝里钻,我录完音后破天荒的没有去早读,而是在校园里漫无目的的乱转,边走边想我每天起这么早写感悟,录音到底有什么意义?后来走到学校的小花园里,看见一个大叔拿着一支巨大的毛笔,蘸着水在地上写字,我见过他,我刚入校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每天这样练字了。我鬼使神差般的坐在旁边的石凳上静静的看着他。天微微亮的时候,我站起身凑到他身旁问他:“您在这里练字几年了?”他转过头来,脸上带着一丝诧异似乎刚刚意识到我的存在。他整理了一下表情说:“五年了,起初就是为了锻炼身体,后来就形成了习惯,最后竟然喜欢上了书法。”接着就跟我讲了字的间架结构,写字时的笔锋流转等等他的一大堆感悟。在回寝室的路上,我仿佛渐渐理解了每天写晨读感悟,不只是为了培养我们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希望我们用输出来逼自己对材料进行深度的思考,并且把这种深度思考培养成习惯。仔细想想好像确实是这样,以前我看书总是看一本仍一本,脑子里基本上什么也没剩下。现在我养成了每天五点起床的习惯,每天通过输出逼迫自己思考,每一篇晨读材料的内容我都记得。
后来,我意识到自己的烦恼在于对自己的期望过高,想的太多,因为我每天早上的感悟都是一个小时之内赶出来的当然比不上别人精雕细啄的作品,既想全力准备四级又不想放下行动营的课程自然也是不可能的。于是后来我每天写感悟的时候就开始放飞自我,爱怎么写怎么写,只要自己开心,砍掉了自己不喜欢的课程,认真准备四级考试。如此,我心中的焦虑感慢慢消失了。
总的来说,行动营可以带给我们深度的思考能力,强大的行动力以及N多个对自身成长十分有利的知识。而且行动营里的氛围是很温暖的,有同伴间的相互帮助,有大佬对我们的悉心指导,还有战友间互相分享的喜悦。也许在进营前我们都是陌生人,但是22天后我们成了一家人,因为我们一起哭过,一起笑过,一起为相同的目标奋斗过。
行动营带给我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它潜移默化的升级了我的思考能力,在行动营期间我明白了我目前最大的迷茫来自于自己高中的学习方法与大学不相匹配,我需要建立一套全新的学习体系。走出行动营后我除去了一身戾气,变的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如果有人问我,我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那我一定说再进一次行动营。
热血一连 3排2班 哼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