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心理学中,情绪被视为个体生命连续发展的核心动力。例如,当你很愤怒时,或许需要克制;情绪调节既是人类早期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又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关键机制。当一个人过分悲伤时,去转换环境,想一些开心的事情,或许可以令你高兴起来。
情绪调节的研究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心理学。情绪是行为的调节者,也是调节的对象。
鉴于情绪具有组织的功能,可以对其他心理活动如认知、行为以及情绪本身起到驱动或干扰的作用,因此,情绪本身又是一个经常需要调节的对象。
人们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情绪,无论是积极的或消极的,均需要进行调节。最容易让人联想起的是对负性情绪的调节。对于高度的抑郁和焦虑,更是需要临床处理和治疗的情绪障碍。
正性情绪在某些情况下也需要调整。在学校里,如果成绩很好的学生表现过分的得意或骄傲,可能会影响其他同学的心理平衡,因而应有所节制;在医院看望病人,倾听别人讲述痛苦时,需要予以同情而不能表现过分的欣喜。
所以情绪调节不仅仅是降低负性情绪,实际上包括着负性和正性两方面情绪的增强、维持、降低等多方面的适时调整。对消极感情的调节,更多的是抑制;对积极感情的调节,主要是加强和管理;同时,情绪调节也包含着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之间的平衡。
情绪调节的涵义
情绪是一种不断被个体所唤起和体验的状态,情绪的唤起有时是意识得到的,有时是无意识的。个体的情绪反应有时与生活环境的变化协调一致,但有时则与个体的生活环境与社会交往产生矛盾与冲突,与特定的生活情境不相适应,这就需要个体经常进行情绪调节以适应生活环境。
有什么样的情绪、情绪什么时候发生、如何进行情绪体验与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关于情绪调节的涵义,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情绪发生、体验与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情绪调节涉及对情绪的潜伏期、发生时间、持续时间、行为表达、心理体验、生理反应等的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
情绪调节的个体特征
情绪调节的个体特征是指情绪调节过程或情绪调节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个人特点。情绪调节个体特征可以从行为特征和调节过程这两个不同的角度看。
行为特征注重情绪调节个体的结构特点科勒在定义情绪调节时指出,情绪调节是个体以社会允许的、容忍的方式做出适当情绪反应的能力(Cole,1994)。盖茨等人指出4种情绪调节的能力:
·抑制强烈的正情绪或负情绪及不适当的行为;
·自我安抚可以用在强烈的情感唤醒上;
·集中注意;
·为了符合外在的目标组织自己的行为。
梅耶等(Mayer &Salovey,1997)从4个方面定义情绪智力:
对情绪知觉、评价和表达的能力;
以情绪促进思维的能力;
理解和分析情绪的能力;
调节情绪以促进情绪与智力发展的能力。
情绪智力实际反映的是情绪调节的能力,强调以情绪为动力促进认知过程和智大发展的个体差异。格鲁斯(Gross,2000)提出,情绪调节的个体差异可以表现在三个方面:
情绪调节目标上的差异。在特定的情境下,个体对于该如何表现情绪,如何感受情绪,怎样的生理反应适当等问题的认识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使个体在调节行为和调节过程中表现不同。
情绪调节的努力程度或调节频率的个体差异。存在着名种情绪调节方式和策略,个体在使用某些调节方式和策略时的努力程度和使用的频率都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个体情绪调节能力上的差异,这种能力反映了个体情绪调节行为的可操作范围。
调节情绪能力的个体差异是客观的可测量的;前额激活模式的体左开义以将们别开。前额激活的个体差异在情绪调节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情绪调节与社会适应性和心理健康
情绪调节与社会行为
社会化对情绪调节的影响很多研究都证实早期社会化影响个体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父母或看护人对儿童情绪行为的反应,以及与父母之间或看护人之间的情绪相互作用,对儿童的情绪及情绪调节有重要影响。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及其同伴交往能力,与其父母的情绪调节能力密切相关,那些在同伴中情绪表现较积极的儿童,其父母的情绪表现也较积极。研究指出父母情绪调节能力是孩子情绪调节能力和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重要预示器。因此,许多研究者提出,如果父母能经常以适应孩子情绪社会化实践的方式,对孩子的情绪发展作出反应,会对孩子的情绪调节以及调节策略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儿童情绪调节发展也存在性别差异,研究表明在社交的过程中,男孩和女孩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获得不同的信息。有的研究表明,中国母亲更多对女孩而不是对男孩发怒,这就给男孩增加了表达愤怒的机会。在一项研究中,给孩子讲一个引起情绪的故事,要求他们提出最好的应付策略,结果发现男孩表达更多的愤怒反应;进一步分析表明,男孩表达愤怒很少受到限制。
社会情境对情绪调节的影响
社会情境具有多重意义,它包括直接引发情绪的正常刺激物的特征,研究发现朋友之间较少发生冲突, 情绪调节比较好。也有研究发现朋友之间发生冲突更多,更剧烈和更持久。日常观察也发现,人们对自己的亲人容易发火,相反对外人表现出有所调节的情绪行为。
一般情况下,人们很少对权威人物表现出愤怒,而对非权威人物,人们情绪调节的自由度可能更大一些。同时人们发现,人际关系也影响情绪调节方式的选择,母婴关系较差的婴儿,在受到痛苦时,往往更多的采用自我安慰的情绪调节方式;在与母亲重逢时,较少迎向母亲,而是自己摆弄玩具。
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
维持稳定的心理健康状况
情绪调节对情绪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个体的许多价值都需要在工作中体现。维持有效的、能发挥个人创造性的工作,需要人们对工作保持稳定持久的注意和兴趣。为了避免分心,需要人们经常地进行一些先行关注的情绪调节,增强对工作的注意和兴趣。大多数工作要求一定的社会相互作用,需要与同事合作,与顾客接洽,这时候,有意识的反应关注调节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心情不好时要提醒自己微笑。善于营造和维持良好人际情境,有效地控制不良情绪,也是很有必要的。在家庭和朋友中,维持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是双方能够和谐地交流感情,使感情上的付出和获得保持基本平衡。良好的关系中正性情绪多一些。缺乏情绪调节技巧的人往往容易伤害自己的人际关系,难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亲密关系。
情绪调节的策略
1、认知重评
认知重评系认知改变,指改变对情绪事件的理解,改变对情绪事件的个人意义的认识,如安慰自己不要生气,是小事情,无关紧要的。
认知重评有两个具体调解方式:评价忽视和评价重视。
2、表达抑制
表达抑制是指抑制即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表达行为,是反应关注的情绪调节策略,表达抑制调动了自我控制能力,启动自我控制过程中,抑制自己的情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