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开始的新品起盘,主人是北京同仁堂实体百年大企业准备进军微商的着力于足部用品名为足道的泡足粉,然而作为一家传统实体企业,在微商多多少少都有点无的放矢,所以又找来了微商服务商——火柴合。一个有财力,一个有经验有套路
而且其中最大的噱头是什么,只要成为乙方赏识的团队长,甲方就会为乙方选出的十支团队做到每只团队的天使投资款200万,并且!还是第一轮天使投资款。
相信任何一个微商人看到还是会令人非常心动的,大一些的微商呢,会认为这是对于自己团队免费的投资,肯定非常想得到,那么小一些的微商,就更加企盼得到这份天使投资款了,因为他们没有贵人,没有经验,没有足够的实力,有一笔“巨款”能够扶持自己,相信自己也能打出一片天地。
招商群给予我们的一片生机,也在于其背景足够硬的信任背书,各种权威,在水立方举办的见面会,可以说,前期的铺垫也是做得非常足的,可见投入了不菲的财力物力呀。但是重点不是在于这些,重点是那十支团队长的选拔,基本是由乙方去挑选的。毕竟,他们的专业,毕竟一年的基础茶水费就是360万的身价。
我在群里静静的待了三天了,听着乙方的选拔团队长的条件分别是1:现有5000人的团队2:从事微商半年以上3:自有品牌的操盘手
可是在我看来,准代理群里的100多号人,首先满足其3点,哦不,应该是同时满足第1点和第2点或者满足第3点和第2点的大咖呢,保守估计的话,满足第1点和第2点的差不多在10人以下,满足第2点和第3点的这个我就没法统计了,毕竟自有品牌操盘手我看不到朋友圈,估计不出来。
但是在我看来,这其中有一些悖论,北京同仁堂,实力确实很牛B了,很imba!给人一种看到就会信任的感觉。
但是在我做了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1年半微商来看,公司背景和个人形象的重要性,可以解释为,公司形象好,大家放心,就那么1秒钟的时间,然而再来花诸多的时间去信任个人,理解个人,并且顾客还要真的对产品有需求。那么反过来,在我们对这个人的个人形象非常认可和信任的基础上,产品或者说公司背景反倒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这是我个人的体会。(Ps:当然了,产品肯定不能是问题产品)
其实大层面来说,这些公司形象和个人形象塑造出来是为了什么的?就是为了让其代理能够借其势。借势也分两种,一种用自己个人形象单纯借公司势的小代理(长得好看点或者家境好点都还好些),另一种就是借团队长个人形象和公司形象的势的小代理,为什么没有大代理,大代理借势还那么重要么?当然没有小代理那么迫切了,我不从大代理角度去理解,就单从小代理身上看来,她们是最需要借势的这么一群人,并且,她们借势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基础。
再说简单点,就是用自己头像和用团队长头像(或者大代理)的区别。那么我想说了,如果团队满足5000人,下面的代理大多是用自己头像的代理,问题还不是那么大,不过你们觉得不怎么会借势的团队,产值能有多大?她们可以直接加产品就行了。问题在于懂得借双重势的5000团队,她们一旦需要引进新产品,必然会引起代理的动荡和流失,有些人不想做这个产品,上级与下级之间就会有各自的算盘,并且塑造的形象适不适合为大健康产品做推广做宣传,这也很尴尬,比如平时是一个很时尚年轻的形象,做这样一个产品,形象难免会有冲突,这都是需要考虑的事情。
再说悖论的点在哪儿,如果真的5000代理团队选拔成为团队长,假设她们是挣钱的团队,首先别人缺不缺这200万扶持款,她们更多的是用200万拿来锦上添花,我挣钱的团队说明对产品也非常忠诚,这是微商人的通病,我们挣钱了,会对产品和平台忠诚,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我在这个平台和在这个产品的加持下,可以安稳的挣到钱,我冒然的去增加产品,去冒一些风险到底值不值得,而这个风险的价值是低于200万还是高于200万,比方说我,一个月40万纯利润,我就60个卖货代理,直系代理各个阶段的加在一起也才200来号人,靠的是什么,走的是销量。你让我贸然去加新公司的新产品,为了那200万的投资款,我真的要好好考虑考虑,毕竟也就5个月的事情(我从来不觉得自己牛逼,但是比上不足比下也有余),并且还是在业绩不会增长的前提下。要说我的直系加隔层,也都还没有5000。
当然,有些读者可以说,恩,我不为那200万投资款,我的眼光更长远,我更看重的是火柴合的运作操盘模式等等更加有长远价值的内容。那你是一个做大事的人了。回到正题,我想说5000人的团队,基本月收入100万怎么都没问题的,你去吸引她们干嘛呢,她们算盘比小代理算的精,我用你的钱,更加壮大自己,也确实是互利共赢,加个产品嘛,卖了我赚钱,甲方也赚钱,但这一切都是在不考虑风险的前提下。我感觉这应该更加吸引的是曾经有过5000团队的代理人,因为某些原因,导致业绩下滑,代理流失严重,急需要找到一根救命稻草,让她们觉得心安,心态不至于蹦。一旦曾经挣到钱的人,是对挣不到钱感到非常恐惧且心态非常容易把持不住的。这样的人,其实赚钱靠的是什么,是趋势,一旦趋势不在,就赚不到钱或者业绩下滑惨重,而这样的团队,竟然会在乙方考虑范畴中,真的不需要好好考虑其实力吗?
说了这么多,不知道读者会不会找到我所想的悖论的点。至少,在我看来5000人团队的量化标准,这一点,考虑得少了点。我认为新品起盘不要想着太大的代理团队去直接为自己的新品创造第一轮投资马上见效的价值,去更多的看看中层代理,小代理。她们的忠诚度,只要能够在这个平台挣到钱,为甲方带来的价值和成长会是更加丰厚的。
最后,最后,我估计再猜测下小套路吧。
这场招商中,必然群里有甲方或者乙方的熟人,这就是所谓的造势嘛,羊群效应嘛,再利用公司品牌的虹吸,必然会吸引到一批人,至于有多少,我猜测不到,只是猜测应该是会有的,毕竟这就像树立群里标杆一样的动作。
本来还有个点想写的,结果突然脑袋一短路就忘记了,后面再补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