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因为PP身体的原因,我们今年留在城里过年,也是第一次,过了一个没有鞭炮没有烟花的安静“年”,若不是因为疫情的紧张气氛,若不是小姑子一家来肥团圆,这个年过得还不如平常的假期,因为响应政府的号召,宅在家里就是给社会做贡献,那就尽我所能做点贡献吧。不能和父母团聚的年,使我格外想念她们,脑海里也不断闪现那些过年的难忘时光,那些浓浓的年味。
从小,老家的过年是腊月二十四接祖开始的,村里的妈妈大婶永远是最忙碌的,忙着大扫除,然后开始杀年猪,炒瓜子花生,切糖糕,打豆腐,做年糕团子。。。一直要忙到二十九才能消停;爸爸叔叔们忙着修缮房屋,钉钉窗户,修整院子;孩子们就东家串串,西家串串,田野里跑跑,口袋里塞满了串门时大妈大婶给的炒货,一边玩着一边吃着,大人们忙不过来也不管了,乐得让我们去撒野。
我家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年年三十的那顿早早的年饭,有多早呢,反正天还没亮,每次都是爸爸把我们从睡梦中叫醒。我家的年饭每年都是爸爸做的,大概爸爸是想让劳累了一年的妈妈休息一下吧,爸爸叫醒我们后就会准备好长长的竹竿缠上长长的大红的鞭炮,放炮的时候我们在旁边捂着耳朵兴奋地看着,听着那惊天动地的响声,躲着那些四下散开的碎屑,爸爸说炮竹越响寓意来年越红火。年饭自然是丰盛的,平常吃不到的都能吃到,至今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妈妈在前几天就煮好的而且是非常受亲戚欢迎的一道菜-----咸鱼冻。就是每年爸爸会腌好几条很大很大的鲢鱼,快过年时妈妈就会在灶台上先煎后煮,先把鱼用菜籽油煎得两面金黄,然后放上生姜大蒜等佐料添上水煮成浓稠的鱼汤。鱼冻能不能厚到能用筷子直接夹起来,妈妈说关键在于汤要煮到位,不能急。煮好后盛在大锅里在外面放一晚就成了美味的鱼冻了,夹上一大块放在刚盛的热饭上,咸香凉辣,美味可口。
吃着年饭,给爸妈敬酒,姐姐妹妹们说着吉祥话,就盼着每年的重头戏----爸爸要发压岁钱了。从妈妈开始,爸爸一个个地发着压岁红包,我们谢过后就放下碗筷去呼朋唤友准备上镇上赶集去了。压岁钱会变成一串糖葫芦,一盒闪亮的烟花,一个心仪已久的发卡,一本好看的笔记本。。。。
那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响,那柴火灶的饭菜香,那爸妈忙碌的身影,还有小伙们的欢声笑语。。。一切仿佛就是昨天,而我,依然是那个盼着过年开心过年的小孩子啊,多么热闹多么欢乐。
(二)
当我逐渐长大,成了家有了孩子,过年又变得不一样了,每年的过年是一次迁徙,一次团聚,一次洗礼,一次从起点重新出发的旅程。
好在和先生家离得近,两头跑很方便,车程15分钟。每年的年假都放得很晚,大约要到28左右,在车里塞满早早准备的年货,给孩子们的礼物,带着团聚的喜悦奔向一直守望的父母。婚后的年是忙碌的,忙着给长辈亲戚们拜年,忙着带着对农村一切都很好奇的孩子到处转转,感受年味。
最开心的,就是下午不用拜年,可以轻松一点,我带着昊先生去田野里挖荠菜。农村的冬天很冷,我们俩手牵手挎着小篮子小心翼翼地走在田野里,野生的荠菜很小很小的一颗,看上去被冻得蔫蔫的,黑黑的,但只要洗干净了在火锅里一涮,立马绿油油的,好神奇。要挖好久才能挖到一盘,吃起来满是春天的味道。昊先生是不是就是这样慢慢爱上了老家的呢?
每年的春节假期能在老家呆上一周,两头串串,好像吃几次饭就过去了。每年要离开时,两头的父母像搬家一样给我们准备了好多好多的东西要给我们带上,每次这个时候都会觉得后备箱太小了,不够用,鸡鸭鱼肉,干菜、、、不管塞到多满最后还要去地里摘些新鲜绿叶菜来补上回城后菜场没开门的菜荒,细心的婆婆总要拿上一条糕放到前座,寓意步步高升。带着满满的爱回家团园,带着满满的爱离开。回老家过年就像充电的过程,在故乡的土地上,在亲人的关爱中汲取满满的爱的能量,带着希望重新出发,奔向生活的远方。
后记:1今年刚放假时疫情还没那么严重,妹妹们已回家和父母团聚,我格外想爸妈,后来武汉封城后,各地形势严峻了,我们都开始了宅家的模式 ,彼此不动彼此心安。年是华人最重要的节日,但这样与众不同的年在我的记忆里尚属首次。为了大家安心过年,多少人放弃了团聚和休息奋战在一线,那也是有父母有儿女的普通人啊,向他们致敬。每日祈祷回向大家都平安,疫情早日消散。
2为了让婆婆好好休养,今年是我独立操持的第一个年,虽然不用走亲访友,但办年货,买各种菜,为一家八口准备一日三餐,我也像妈妈一样提前准备了好多天。和朋友们聊天,当我们像妈妈一样系上了围裙忙年的时候,就是代表我们的父母已经老了,我们要接过担子做该做的事。虽然伤感但也是必然。多么希望父母能老得慢一些,身体硬朗一些,我们多些陪伴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