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偶然关注了一个公众号,叫北京北京之声。
很羡慕这个人,同样是个人订阅号,同样是写感悟类文章,从18年元旦开始,到现在一百三十八天,写了一百三十八篇文章。
尽管看出他遇到好多问题,但他克服了这些问题。这是很值得学习的。
看到他文章中的,以下这段关于写作的话:
向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的杨庆祥教授提了两个当时写作上的困惑。
问题这样的。
第一,“最近一直在写作,时常有一种被掏空的感觉”;第二,“赤裸裸地表达书写自我,这样真的可以吗?”。
杨庆祥教授给到的回复是:
掏空的感觉是因为你的积累还不够。所以,不能仅仅是写,还需要大量的阅读和思考。
作品不是简单地抒发自己的情绪。别人阅读你的作品,引起共鸣,就能净化自己,这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所以,有表达的需求,就尽情地写下去。
很难理解,但是又很好理解,说到底就是为了引起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共鸣。
是,这很难做到。毕竟有些问题说了出来,每个人的表达方式肯定是不一样的,单单这一方面,就很难引起共鸣。
每天话题的充斥量就是人生,社会,以及人物,现象,带给我的思考加上感悟。
有人会觉得你好矛盾,好老陈,学习上带来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尽想一些其他的东西了。
但是你没发现的是,这是件我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在坚持着一份自己喜欢的东西。
02
北北说过,写作这条路真的很长很长,以至于一眼看过去连目的地都不知道在哪里。
马判在一篇文章中说道:
做这个行业(写作),开始并没有十足的准备,没想到一写会写十几年。
之所以坚持下来,是因为我发现实际上每个行业都是一样的,无论做什么都需要耐心,都需要勤奋,都需要承受失败。
这世界上就没有任何一个行业是轻而易举的,也不存在什么天赋,天赋甚至只不过使你比别人容易入门一点而已。
入门之后呢,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很多人在上学的时候,作文写得好,就觉得自己能当作家了。却不知道,夸赞你作文好的老师,自己都当不了作家。
当然这用在我的身上肯定就是笑谈了。因为有的时候,矛盾的出现以及解决矛盾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件事情,不值得算作矛盾。
咪蒙的文章为什么那么火,可能是因为存在比较少的局限性。
我的文章为什么只是在小范围内在引起微光一样的共鸣,因为不是为了满足大众地在写作。
甚至于,这是一种鸡汤文的盛行,导致了“喝撑了”的现象。
再者,性格决定了这些,有些时候的相互转化,带给自己本身的就是矛盾。明明简单明了的事情却让自己变得好复杂,纯粹就是脑力的浪费。
所以说,什么鸡汤啊,励志啊,有的时候你会发现,白开水才是最真实的生命滋养。
就算是流水账,可我写出了内心最真实的一面,做好一个真诚的人,或许是我一直在坚持做这件事情的最根本的目的。
我之所以从“伪文青FY”转移到这个上面来。就是想真正搞清楚:
“文青与伪文青最大的区别不在于‘输入’的多少,而在于‘保存’与‘输出’的多少区别,即是否有真正的收获,是否有创作出的个人作品。”
知乎上面有过辨别文青与伪文青的看法:
文青与伪文青,他们也许都热爱读文学小说,看文艺电影,听古典音乐,喜欢四处旅行,摄影。其实这些本质上来说属于“输入”,是从外界获得的消费商品。
这些“商品”不同于那些实实在在的消费品,人们不需要通过很多金钱来获取,只有时间成本的消耗。通俗地说,“热爱文艺”的门槛是不高的。
人无论性格好坏,眼界大小甚至阶级高低基本都能做到“热爱文艺”的程度,只要他们意愿如此。
但把这些“输入品”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积累和思想境界的提高,并且通过这些积累与提高进而创造出自己向外界的“输出品”,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真正的文青,在读完一部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优秀著作后,会有自己独特的深层次思考与感悟,而不是像假文青一样写几句堆砌辞藻的所谓书评。
其根本目的只是想告诉别人,我读过这本书了,我很文艺,之后继续在热爱文学的躯壳下过着空洞贫乏的生活。
03
我知道,看我写的东西,累。
是真的,文青的门槛太低。
我可以选择做也可以选择不做,可是如果我是刻意在做一件事情,我真的会很累,那种总是在想法子博取一些共鸣的自己,纯粹是脑力的过度浪费。
但是有人说过:“慵懒中长大的人,只会挨生活的耳光。”我怕被打,所以我在强行坚持着。
或许有一天,我懒惰了。我看的书不多,可我喜欢瞎扯,我也不知道你们喜欢什么,我如此高产地输出自己的文章,创作源头都是因为我怕偷闲。
闲真会闲的慌。
我知道手机比书好玩一千倍,我知道火锅比色拉美味一千倍,我知道躺在被窝里看电影比出门跑步要舒服一千倍,我知道安于现状比疯狂去做梦要简单一千倍。
但是,我们终究还是会在某个时刻想起,在内心某个地方,曾经相信自己更加厉害才对。
等我哪天拿到“暖光客”这个公众号留言功能的时候,希望你们看我写的东西,不会觉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