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正确的择业标准排序
我们先来做一个排序题,如果你选择工作,你的顺序是什么?
1.名企
2.高薪
3.对职位有兴趣
4.觉得行业有前景
先不说答案,我们先来分析一二:
名企+高薪≈眼前利益,职位+行业≈长远利益,正常人大概要工作35年,《远见》一书中更是把职场生涯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15年,这么算下来就是45年。
说是一场超级马拉松一点也不为过,所以在开始的时候领先并没有太大意义,能稳健地越走越远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比较恰当的排序应该按照这样的:
1.职位。你只要考虑清楚5年以后,你想做什么职位?当前你就选择相关职位。不要企图进大公司干个边缘职位然后申请转岗,效率低不说,而且极不靠谱。
2.行业有发展。既然职业生涯要那么久,为啥不选择一个上行的行业。
3.企业知名度。大公司有一批优秀人才,耳濡目染,你确实能成长得更快。但是,你也要做好竞争大、压力大的准备。
4.薪资。年轻时收到的几份Offer,往往只有几百元的月薪差距;而几年之后,不同职位的月薪差距很可能是几千元甚至几万元。所以,第一份薪水的多少,其实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重要,目标至少要锁定5年后的薪水,才算是有战略眼光的选择。
所以,正确的择业标准排序:职位>行业>公司>薪资。
02 选职业
一、如果你追求职场成功,请选择主营业务
所谓“主营业务”,是指公司的核心业务。比如,在软件公司做实施工程师、在华为从事程序研发、在康师傅做饮料推广、在本田搞生产管理、在广告公司做文案……反之,配角业务是辅助性岗位,对该公司的业务关键性不大。
二、选职位,以“这辈子就是它了”为标准,尽量别变
当你选职位或准备换职位的时候,甚至现在你已经在某个职位上工作了一两年或更多年,你有没有反复问自己:“我想一辈子都干这个事儿吗?”
也许,对于年轻的你而言,还不知道如何锁定一个干“一辈子”的职位,那么,你至少需要不断审视周围的机会,随时问自己:“哪个职业,既适合我,又能做一辈子?”伴随着思索和观察,你能更快地定位,找到一辈子该干的事业。
三、不要轻易抛弃本专业
尽管很多职位不限专业,但是,在同等条件下,“专业对口”仍然是一个优势。
我的建议是,除非你已经发现了自己真正的爱好和特长,否则不要轻易否定和放弃自己的专业。
容易被取代,并不意味着你会失去工作,但是一定意味着你的薪水长期停滞不前。原因很简单,大把的新人等着你的空位呢,你不想干就拉倒!超过10年工龄的女性,甚至包括男性,越来越关注自己的职业稳定性,而不是还能升到多高的位置。
然而,每当强调“专业对口”“不要轻易放弃技术岗位”的时候,总是会遭到很多同学忍无可忍、愤怒而绝望的抗议。
怒女:我学的是高分子,我不喜欢我的专业,当然成绩也不可能好!
我:如果只是不喜欢,我还要问你是否擅长。既然你成绩也不好,那就说明你不擅长。这样的话,就只有一条路:另寻新欢。你的“新欢”是什么?
怒女:我对市场营销比较感兴趣。
我:是什么让你觉得自己喜欢市场营销?
怒女:我觉得市场营销没有我们高分子课那么无聊,很轻松,而且宝洁市场部的工资特别高。
我:那你选修了市场营销方面的课程了吗?
怒女:我们系没有什么市场营销方面的选修课。
我:那你读了市场营销方面的书吗?
怒女:没有,不过我认为市场营销是在实践中学的。我参加了雅芳的校园促销,还有牡丹卡的校园促销。
我:营销和销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你早一点读读市场营销的书,就能明白这个道理……
怒女:这些道理没有人告诉过我啊……
案例中的怒女,实践了一个恶性循环:恨专业—成绩差—竞争力下降—就业难—更恨专业!
其实,当你的确发自内心地讨厌自己的专业时,你唯一的选择就是另觅新欢,那么你就可以实践出一个良性循环:恨专业—觅新欢—在新欢领域取得良好成绩—竞争力提升—在新欢领域就业—更爱新欢!
有很多成功的白领和金领,从事着和大学专业毫不相干的工作。他们及时发现了自己的新欢兴趣点,逐渐把自己塑造成了新欢领域的专业对口人士。
不过,总体来说,专业对口依然算是一个优势,很多企业也都对“专业对口”有一定的倾向性,比如说北汽喜欢北科的人、蓝汛喜欢北邮的人、宝洁研发部喜欢中科院和化工大学的人等。
四、不要轻易说“我不喜欢做技术,我想和人打交道”
学技术专业的年轻人,如化学、机械、IT等,有太多人纷纷表示自己不喜欢做技术,总担心自己一辈子和机器设备打交道。
先看一个80后的案例吧:
我有一个同学叫小A,软件专业本科,毕业后进入济南当地一家软件公司做编程,后随女朋友来京打拼,辗转半年后进入某某网站某某项目的程序员。工作仅仅2年后,小A凭借“技术+善沟通”的复合能力升为项目经理,负责一个团购板块。工作1年后赶上了团购网大量融资的潮流,他被一家外资团购网站高薪猎走。
这是个很典型的从技术岗位走上项目管理岗位的例子。
五、5-3-1职业定位法
5-3-1职业定位法,就是说尝试5个不同工作,比对之后选择其中3个,进行深度实践。然后,根据结果,敲定1个作为自己的最终职业定位。
我有一个同学叫小A。他的5个初始方向如下:
1.研发类。和同学一起搞了个校园内部的电子商务网站,搞了一个月,流产。
2.销售类。和同学一起推销网游的点卡,两周后放弃。
3.市场类。承接了一个留学公司的校园宣讲,拿了人家300元的预算,承诺至少忽悠来100人,结果只来了39个(还有9个是自己朋友来充数的)。
4.银行理财类。推销信用卡,给人家讲解部分理财产品。
5.技术服务类。给自己一个朋友的淘宝网店提供技术支持,就是设计一些画面、上传一些链接文件等。
2个月之后,小A确定了自己的3个深度实践方向:
1.研发类。把那个流产了的网站重新搞起来。
2.银行理财类。推销理财产品。
3.技术服务类。继续给自己一个朋友的淘宝网店提供技术支持,并协助他开京东店铺。
又过了2个月,小A决定了一个终生职业:研发!
小A的案例告诉我们:只要有了亲身体验,确定职业目标就会变得易如反掌。
然而,大学生,甚至包括刚就职的职场新人,往往没有任何过去的工作经验作为参照物,一切想法都来自想象,所以有的决定很可能是错误的。
因此,如果你真的毫无工作经验可以参考,请尝试一下5-3-1职业定位法吧!
六、充分了解职位,是选择的前提
了解职位,有N多方法。
[if !supportLists]1. [endif]对应届生而言,实习是最佳手段。
[if !supportLists]2. [endif]参加讲座和博览会。
3.向职场过来人咨询。
4.研究网络上的招聘启事。这个可能是最简便的方法。
我们以“人力资源”是个什么样的职业为例,解释一下:
真正的HR工作到底什么样?
1.人力资源负责招聘、培训、考评员工、薪酬福利设计。
2.做HR工作相对比较体面、稳定、加班不多,但是,升职机会比销售、市场岗位略少一些。
3.大公司有很多基层的HR工作,比如:员工的录用、辞退手续,保险和社保费用交纳,个税、薪资计算,考勤管理,人事档案维护,日常考核等。
4.你需要熟悉劳动人事法规,能够起草劳动合同、保密协议和服务期协议等。
5.起草各项人事规章,如《员工手册》《年度考核实施纲要》等,能够协助进行工作分析并整理职位说明书。所以,优秀的人力资源专员必须擅长写作,如果不擅长写作,可能很难升级为人力资源经理。
6.对薪酬管理制度、福利制度、绩效考核、激励手段等进行开发或者提出建议。
七、一个简单粗暴的择业方法:过去≈未来
职场上有一个被广为认可的理论:职业=兴趣+能力。这个理论貌似简单,但操作难度很大,为什么?第一,年轻人往往兴趣N多;第二,由于缺少实践,有的人觉得自己缺少能力,又有人觉得自己能力N多强,根本不知道该选择哪一个为主业。
对此,推荐一个方法:过去≈未来,虽然它简单得近乎粗暴,却有一定的实用性。当然必须再次强调:这是一个观察性论断,而不是经过大量研究得出的科研结果。所以,你要带着思辨之心来参考这个方法。
所谓过去≈未来,指的是“用过去的履历定未来的职业”。
八、职业性格测试:多一种方式了解自我
几年以前,我还把性格测评归为严重不靠谱的东西,直到我的一个同学叫小A给我详细普及了职业测评的种种手段之后,我才意识到这其实是个相当科学的心理学范畴的好用工具。因此,在此节中,我给大家推荐两个著名的性格测试工具:
1.MBTI职业性格测试(适合大学毕业生、新入职员工)
这是目前性格测试中最著名的,已经应用到全球500强中的很多企业,中国企业有宝钢、海尔等大型公司,主要用于员工的性格确定,以便公司对员工进行有效的发展规划。此测试不适合高中生,主要是因为高中生在性格上还未完全确定。
2.职业锚定位测评(适合在职员工)
职业锚主要用于在职员工,已经对自己的职业有所了解,尤其前5年的工作阶段是职业转变期,需要在一次次的职业转变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份职业锚。这个测评主要用于转行、跳槽等员工,便于对自我的定位有个真实的认识。
03 选行业:
一、选择未来10年可能会高增长的行业
哪些行业在未来10年会有发展趋势呢?
1.物质消费升级
20年前诞生的品牌,满足的是人们“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所以,方便面、饼干、瓶装饮料、高层住宅、耐用的汽车、家用电器都纷纷发展起来,其中有太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品牌。
而现在,在基本需求已经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就变得挑剔了,一些原来看上去很“吹毛求疵、异想天开、吃饱了撑的”的需求,将成为未来10年强劲的发展推动力。
2.精神消费上升
当物质上的需求被基本满足之后,人们的精神需求会成为主要的追求。
而且,值得强调的是:人的物质需求是有限的,而精神需求相比而言是无限的。
中国经过了30多年改革开放后的高速发展,物质需求大部分已得到了满足,相对应的精神需求的上升将会加速。因此,影视剧制作、戏剧话剧等文化演出、网络游戏、网络婚姻介绍等行业,应该会快速发展。
3.赚中老年人的钱
未来10年,70后开始从中年步入老年,80后变成中老年,而这些人,跟50后、60后相比,由于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机遇,积累了大量的可支配收入。一个行业如果能掏出这些人的钱,就算是好行业。
真正的养老服务,我个人还不看好,因为70后与80后还没有变老。
而中老年人,有钱、有时间,怕生病、怕孤独。所以,把中老年人的“钱”用起来,就是一个巨大的行业了。所以,理财产品会继续迅猛发展(别以为都是炒股票),带有养老性质的保险和理财可能更会受欢迎。
旅游业也会是不错的行业,因为人退休之后,腿脚还灵便,兜里还有钱,孩子还少(最多一个两个的),那肯定要去旅游的。境外旅游会越来越受欢迎,如果能去的话,去月亮和火星旅游生意也会火。
4.城镇化建设
在过去30年,中国的城市已经被拆了一个遍,在城市被翻盖一新的同时,中国的GDP排名到了世界第二的位置,现在跟美国相比,还差一半。如果按照每年7%的速度增长,那么,在10年后,中国的GDP很可能排名全球第一了。那么,如何保持这7%的增长呢?
房地产、工业、计算机等行业都已经带头领跑了多年,现在,该谁领跑了呢?
该轮到城镇和乡村了,所以,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巨大的行业,有很多学习景观设计的同学,未来的用武之地很可能在城镇化建设之中。
5.金融创新
传统的银行储蓄与贷款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老百姓和政府的诉求了,金融创新也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力。美国领跑了这么多年,中国想在GDP上迎头赶上,不可能允许金融落后。而中国传统的金融体系、银行业并不发达,所以金融创新将会在未来10年持续发展。近些年来兴起的互联网金融(比如蚂蚁金服)已经崭露头角,我个人认为是值得投入其中的。
有很多同学还念念不忘要加入传统的几大国有银行,我个人持有保留意见。如果想做金融,做互联网金融、金融创新类行业,可能会更有前途。当然,国有银行改制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二、千万别进你“永远都是外行”的行业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最好别进“咱永远是外行”的行业。
三、看远20年:20年后,我在这个行当里会越老越值钱吗?
如果你想进入一个行业,要好好想想,20年后,在这个行当里,我能不能越来越值钱呢?
举个通俗的例子,如果一个20岁的年轻人选择开出租,恐怕他40岁挣得会更少。如果他选择到修车厂去当学徒,40岁的时候,他肯定挣得比原来多。
四、听天由命法:让命运安排一个,然后一心向上
劳动力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如果一个人能力出众,却处在一个不好的行业里而工资低下。那么,这个人无论是自己跳槽还是被人介绍,进入一个热门行业的概率实在是太高了。
04 选公司
一、进入“职业通道N级”的公司
尝试分析一下这样几个职位是否具有“畅通的职业通道”:
1.艾利压敏胶 机械本科 车间工程师
2.苹果中国 贸易本科 维修部客服
3.佛山广播电台 传媒本科 播音员
4.陶氏化学 化学硕士 市场推广
点评如下:
1.在压敏胶公司做生产,职业上升通道明显。
2.在苹果做维修客服,上升通道可能受限。
3.电台主播,成为知名主持人肯定是小概率事件,那么,是否有初级主播、中级主播、资深主播的上升通道?既然没有,多数人会转去传媒公司奋斗。
4.化学品公司的专业化市场推广,上升通道比较明显。
二、不可思议的高薪和低薪往往都来自私企
我有一个同学小A在一家生产滑雪设备的私企工作,说起公司老板的种种苛刻,小A总是脸上青筋暴露。如果不是当地不好就业,他说自己“早在八百年前”就跳槽了。
而这边,我也刚得知,济南一个生产电水壶的私人工厂老板,花年薪80万元招聘了一个厂长。
私营企业,有的是魔鬼,有的是天使,只有走近了才能了解。对于那些瞧不起私企的年轻人,也许上述案例会对你有些启发。
三、外企,还是国企?
可能,外企的唯一缺点就是没法让大家体验那种自我创业的激情,这也是一些外企人急流勇退,抽身出来创业的原因。
国企,这个中国社会特有的名词被更多地赋予了负面含义:人浮于事、工作拖沓、裙带关系,等等。由于工作关系,我个人接触过不少国企,而且是中高层的领导。从我个人的观察来看,如果你在国企工作,是你老爸老妈刷脸换来的,我认为此生实在无趣。好不容易找个工作,还不仗剑江湖闯一闯?
从性格来分析,我认为,喜欢自由,不喜欢谨小慎微地观察别人脸色的人,并不适合去国企。
四、大公司好,还是小公司好?
我见过的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在大公司、小公司之间切换一下。
所以,既然你99%可能会尝试两者,那就让你自己的感受来说话吧!
五、:你该创业吗?
很多年轻人跃跃欲试地想创业,不过,我个人认为:年轻人最好先参与创业,再主导创业。
有人会问:为什么微软的比尔·盖茨、Facebook的马克·扎克伯格都是大学毕业甚至肄业就创业成功呢?其实,他们在创业的时候就已经有团队、有经验、有执行力了。比尔·盖茨在高中时就创立了赢利的Traf-O-Data公司。而且,他是和保罗·艾伦一起创业的。而马克·扎克伯格在中学就已经开发出让微软和美国在线愿意以几百万美元收购的音乐播放器,在大学期间更是研发过多款与社交相关的网络产品,这些积淀对其日后打造Facebook至关重要。
如果你真的很确定你要创业,为了确保你能学到初期创业的必要知识,尽量参加较小的公司(少于100人),这样就不会成为一个大公司的螺丝钉。
其实我很鼓励年轻人创业。除了挣钱,它是一种非常美好的人生感受。
创业成功,皆大欢喜。
创业失败,大不了再去打工。
当然,我认为创业之前需要积累足以让家人正常生活的一点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