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个人,接受外界信息好像总比别人慢一拍。这也是我写作内容滞后的原因之一。今天,我想写的是《舌尖上的中国》
自带吃货属性的我,看到美食挪不开脚,也挪不开眼。小时候就痴迷于高邮鸭蛋的我,还能有什么出息?所以,在这么多年过去后,我仍然执着于看各种美食制作节目和书籍。有时候,阅读一本介绍美食文笔细致的书,比美食本身更诱人。文字在各人的想象里煲成浓汤,润泽着身体的每个器官。嗯,好像扯远了……
重新说《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其实我还没看完……只看了第一季。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每期的标题,反正我是觉得很有韵味。特列于此: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的调和、我们的田野。
整部纪录片从自然说起,缓慢地过渡到人们的生活。春夏秋冬,时间轮转,地域变换,人们的食材也在发生着变化。可是,我不想说食材,也不想讨论各地菜的做法,毕竟论厨艺,我是菜鸟一个。我想说,生活。
看《舌尖上的中国》,我们看到的不是各种美食,而是各种生活。挖笋的生活,腌制火腿的生活,晒盐的生活,捕鱼的生活……每一样食材的获取从不容易。我印象很深的就是挖藕的那个片段。之前,我虽然知道莲藕长在泥里,却从未想过是怎样弄出来的。对于辛苦,没有意识。在《舌尖上的中国》里,这样的例子很多。一个一个片段,不是不心酸的。但是,想一想,又有谁是完全不辛苦的呢?如果没有辛苦,那一定是有人为你背负。话题好像太沉重了些,那就说说其他吧。
关于吃的。我实在喜欢得紧,就是很馋。各地有不同的风味,这大抵也是我想出去走走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在城市越来越相似的今天,我可能吃不到一些很传统的东西。有人说《舌尖上的中国》就是骗人的。这话也不算太假。毕竟摄像头深入的那些地方,旅客不见得会到达。那些隐秘的风味,有可能就是普通人家的菜肴。那些你向往的吃食,有可能就是别人习以为常的生活。我们不得不慨叹,各处有各处的生活。你可以涉足每一个世界,但是不见得能深入每一种生活。
关于文化。我一直觉得《舌尖上的中国》着重的并不是各地有哪些哪些吃的,而是中国味道后的文化。感觉中国人很喜欢宴席,一群人聚在一起,很热闹,也很舒心(遗憾的是,现代人的部分聚餐真的失去了那份意义)。我们喜欢团聚,喜欢平安。每到节日里,那些饭桌上的独特菜肴不仅仅是为了口腹之欲,也是为了精神上的富足。
我喜欢大家一起打年糕的样子,喜欢大家一起包饺子的样子,喜欢大家眼角带笑,欢欢喜喜的样子,喜欢生活悄然绽放在鬓角的样子。日子太平凡,但是生活可以过得幸福。冲击味蕾的时候,也是刺激生活的时候。舌尖上的,不仅是食物,也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