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江湖的“另类”存在:争议、情怀与坚守

月饼江湖的“另类”存在:争议、情怀与坚守

一、争议:创新浪潮下的文化碰撞


2025年的月饼市场,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传统与创新的碰撞,让这个承载着千年文化的食品成为舆论焦点。

苏州稻香村以“国潮画意”系列礼盒引发关注,将虎丘塔、平江路等苏州元素融入包装设计,却因部分月饼甜度降低30%被老顾客质疑“失去灵魂”;华美食品推出“智能制造+非遗工艺”的“制造美学”礼盒,用AR技术让兰小五狮子动态呈现,却被批评“过度包装”;而广东汕头非遗老婆饼坚持腐乳、冬瓜蓉等传统馅料,却因年轻消费者认为“口感单一”面临市场挤压。

争议的核心,在于创新边界的模糊。数据显示,2025年月饼市场规模预计达1680亿元,其中创新口味占比超40%,但62.9%的消费者购买月饼仍用于“与家人分享”。当黑松露、咖啡等新式口味以61.7%的偏好率成为“新宠”,传统五仁月饼的忠实拥趸开始担忧:月饼是否正在从“文化符号”沦为“流量商品”?

二、情怀:非遗技艺与地域记忆的坚守

在争议声中,一批“另类”存在以坚守诠释情怀。

苏州稻香村,这家始创于1773年的老字号,至今保留着“水油皮包酥”的古法工艺。2025年中秋,其推出的“陈皮豆沙灵芝月饼”将药食同源理念融入传统馅料,尽管单价超300元,却在高端市场占比达40%。总经理周立源直言:“我们不是在卖月饼,是在传递250年的文化基因。”

潮汕非遗老婆饼的坚守更具烟火气。汕头荣诚月饼厂仍坚持手工捶打冬瓜蓉馅料,厂长林少彬说:“腐乳饼的咸甜交织,是潮汕人喝工夫茶时咬第一口的仪式感。”这种地域文化的坚守,让老婆饼在2025年出口额同比增长40%,成为越南、新加坡等海外市场的“文化使者”。

更动人的案例来自恩施玉露茶月饼。这款以国家级非遗蒸青绿茶为原料的月饼,将茶文化与烘焙技艺结合,尽管日产能仅3万块,却因“一杯玉露茶配一块茶月饼”的仪式感,在武汉、重庆等地的茶馆中成为中秋限定爆款。

三、坚守:在变革中寻找平衡点

面对争议与情怀的拉扯,行业正在探索一条“守正创新”之路。

华美食品的实践颇具代表性。其“非遗之美”系列礼盒采用3D打印技术复刻正定古城墙纹路,同时与奥运冠军刘璇合作发起“中国中秋申世遗”倡议。董事长袁旭培认为:“智能制造不是要取代非遗,而是让传统技艺更高效地触达年轻人。”2025年,该系列礼盒预售量突破500万盒,其中70%消费者为90后。

苏州稻香村则通过“经典款+创新款”双线并行策略平衡市场。其传统苏式月饼保持128元/盒的平价定位,而“药食同源”系列则定位高端,毛利率达52.49%。这种策略使其在2025年产销月饼突破3亿块,出口增长35%。

更值得关注的是政策引导。2025年新修订的《食品包装标准》规定月饼礼盒“层数不超过3层,空隙率低于30%”,倒逼企业从“包装战”转向“品质战”。同时,冷链物流技术的发展让冰皮月饼、鲜肉月饼等区域性产品走向全国,2025年相关品类销售额同比增长25%。

四、结语:月饼江湖的未来图景

争议、情怀与坚守,构成了2025年月饼江湖的三重奏。当胖东来月饼毛发事件引发对食品安全的讨论,当香港大班冰皮月饼因经营不善倒闭,这个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去泡沫化”的洗礼。

数据揭示趋势:2025年,00后消费者购买月饼时,“健康”因素关注度提升至40.6%,而“文化体验”需求增长37%。这意味着,未来的月饼江湖,需要更多像恩施玉露茶月饼这样的“文化载体”,也需要苏州稻香村式的“传统革新者”。

正如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所言:“月饼不是普通的食品,它是中国人写给月亮的情书。”在这封情书里,争议是墨迹的晕染,情怀是信纸的底色,而坚守,是永远不变的落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