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和00后的小孩聊天。问:“你童年印象最深的就是什么事情?”答:“作业,课外班,兴趣班…”回想我们那个年代虽然没有《兄弟俩》那么有趣,却也能说出几件来,比如跳皮筋,丢沙包,老鹰捉小鸡……没有手机的童年过得也不错!
《兄弟俩》描写的是上个世纪(是不是感觉好遥远)五六十年代,那个没有手机,没有电子产品的年代,北京四合院里两个外地来的小哥俩的童年故事…哈哈哈是不是念完这个长句子,感觉有点喘不上来气。
那个年代真好!现在想成为北京户口不容易,那个年代是这样的“只要有住的地方,很容易就上上户口,到派出所登个记就行了。”那个时候没有手机等电子产品,可是小孩子一样玩的欢,五月上树摘桑葚,夏天下河去游泳摸鱼,冬天更是有自制的冰刀(其实,不过是用两根粗铁丝绑在木板上)载着孩子在冰上飞翔!
《兄弟俩》中的父母也是注重教育的,为了孩子有更好的教育,从乡下搬到城里务工。“那怎么行?小河学习这么好,马上就能上汇文了,回老家?老家有汇文吗?这不是耽误孩子的前程吗?”
邻居也很友善。有有帮助小河解答各种问题,给比赛获胜的大河献花的小鱼姐姐。“别看他们两人相差七八岁,却投脾气,一般大人不爱和小孩玩,但是小鱼姐姐爱和小河玩,她觉得小河爱学习,爱问问题,像个小大人,特别可爱。”
有把他们家当成自己家人的欧阳太,免收房租,帮小河开家长会、教育宽容犯错的孩子,更是在临终前留下遗言,给小河留足了上学的钱!“我走了,总得有点儿东西,就是人们常说的魂儿,还留在这个世上才好吧。这个东西,这个魂儿,能留在一个人身上,就是替我留在世上了啊!”
那时的老师也是很严厉的“徐老师手里拿着一摞卷子走进教室,很生气的样子,一把将卷子往讲台桌上一摔,哗啦啦,那一张张散开的卷子,像突然闪出的一把利剑,一下子把空气劈开成一绺一绺的,嗖嗖的带声儿,把教室窗外树枝上的小鸟都吓得扑棱着翅膀飞走了。”
那时的孩子也很勤奋。“大街上有路灯,他就借着路灯的灯光,趴在椅子上写作业。”
《兄弟俩》相爱相杀,从跟屁虫到抓阄儿体现的淋漓尽致。“反正是浅水池,大河心里有数,他只是想惩罚小河一下,让他尝尝水的厉害,也尝尝自己的厉害。不过,从那一天下午起,小河学会了游泳。”“不过,大河不知道,这一次抓阄儿,小河在纸上做了个小小的的几号,是故意让大河抓到那个‘有’字的纸球。,好几个星期天,大河一个人到力生体育用品商店看回力鞋,小河一直悄悄地跟着他。大概是看鞋太专心,大河都没有发现这个跟屁虫。”
《兄弟俩》故事有点遥远,可是里面的亲情,友情,邻里情,师生情都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