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双重含义
无论是东方儒教社会还是西方基督教社会,冬至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节日。北宋哲学家邵雍写过两首冬至诗,其中有一句这样写的:“一阳初起处,万物未生时。”意思是在冬至来临的时候,阳气开始上升,阴气开始下沉。这个时候虽然阳气非常的微弱,但是人们已经在微弱的气息中感受到大地回春的希望。
但是根据我们的常识,冬至并没有预示着冬天的结束,而是标志着冬天最严寒的“冬九九”的到来。传说光绪皇帝的一个妃子发明了一种九九消寒图来“数九”,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均为繁体字,九字每字九划共九九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画顺序填充一个笔画,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经过九九八十一天,冬天才会真正过去。一旦“入九”,就意味着一年之中最为严寒最为难熬的日子开始了。在“冬九九”中的人们,就如同庭前的一棵枯萎的垂柳,在寒风之中珍重地等待着春的到来。
所以冬至的“至”,兼具两种相反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冬天已至,另一方面又指冬天到了尽头。既是严寒的开始,又是严寒的结束。
信念——发自内心的坚守
一个企业家,在经济的“冬至”时节,应该是最先感受到“春”的气息的人。在大家都感到绝望的时候能敏锐地把握到绝望之中的希望,这应该是一个领导者最重要的素质。如何在绝望中抱持希望,需要的是一种对事业的执着信念。
但是真正的信念并不是在五九六九杨柳已经吐绿的时候才相信春天的到来(眼见为实的廉价的感觉),而是在最寒冷的”冬九九”之中,在一片萧瑟之中感受到春的萌动,这才是真正的信念。
真正的信念并不是一种外在的表现,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坚持。
我以前读到过这样一个小故事,在欧洲的一个乡村里,由于好多天没有降雨,大地严重的缺水,所有的人都陷入到一种绝望当中。这个时候,有个人建议大家去祈雨。当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聚集在村口开始祈雨的时候,这个人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我们之中谁对下雨最有信念吗?”大家听完这个问题面面相觑,这个时候,这个人指着其中的一个小姑娘说:“她的信念是最坚定的。”大家的目光纷纷投向这个小姑娘,发现这个小姑娘,拿着一把雨伞。
这才是真正的信念,真正的信念并不在于祈雨这样一种形式,而是要像这个小姑娘一样,在内心深处相信,真的会下雨。
信念,度过事业的“严寒”
信,是所见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
真正的信念就应该像《从零到一》里所说的“秘密”,是一种只有少数人能够感受到的一种信息并且对这种信息坚信不疑。只有抱着这样一个信念,事情的发展,才会如你所愿。
软银公司的创始人孙正义在最初创建软银的时候,只招到两个员工,租到了一间很小的办公室。这间办公室连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只有一个破箱子。他就站在破箱子上,对他仅有的两个员工发表演说:“五年之内我们要成为日本著名的投资银行,十年之内我们要做成世界著名的投资银行之一……”当他发表这些演说的时候,沉浸在他对未来的愿景和信念中,越说越激动,几乎已经到了一种迷狂的状态。但是等他讲完回过神的时候,发现面前只剩下一个员工了。另外一个员工听着这一通慷慨激昂的演讲,看看眼前简陋的办公环境,顿觉这家公司不靠谱,扭头离去。但是这个扭头离开的员工,由于缺乏信念,失去了人生最好的一次机遇,也无缘参与到软银后来的辉煌之中了。
我们在实现一个目标的时候,会有很多的挫折和坎坷,甚至有时候会觉得遇到了灭顶之灾。这个时候,就进入到我们事业的“冬至”, 稍有一点信心不足就会主动放弃。但是往往只要能再坚持一点,就能看到转机。在这种绝境之中,支持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是什么?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信念。
圣诞——萧瑟中的生机
信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能够感受到其重要性。正如一位西方哲人所言:在没有巨大的风险和挑战的地方,是不需要什么信念的。但是,如果当你面对大一点的人生挑战,要实现真正的人生目标之时,有没有信念往往是成败的关键。
对于创业、投资的人来说,2015年是不寻常的一年。用雷军的话说:“2015上半年‘热’的没有道理,下半年‘冷’的没有道理。”在这种环境下,如果创业投资依然根据显而易见的现象做判断的话,那么我们就已经把自己悄悄地划在普通的90%的人里,这90%的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散户”。在创业和投资当中,散户,就是总是自作聪明、见风使舵、最终一定会一败涂地的那群人。
成功的是另外10%的人,他们不是根据眼前的迹象、根据显而易见的信息做出判断,而是根据隐秘的信息,甚至是一些跟“常识”相悖的信息做出判断。这些人可以在一片萧瑟中发现生机,在满目疮痍时看到希望,如同庭前垂柳,珍重地等待着春风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