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认知-孩子的学习力
今天又看了下关于元认识部分的内容,突然反应过来,其实,我们在面对学习时,常常给孩子强调的“审题”和“善用错题本”就是一种元认知能力。
首先,让我们先通俗的来看看啥叫元认知。
元认知,是美国心理学家J.H.Flavell在1976年提出的概念,这位心理学家一开始就是因为发现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和著作而闻名。在他的定义中,元认知就是思考你的思考过程。
原来你的大脑运行方式是这样的:
发生了事件A ...→ 你有了反应B
但如果你的元认知能力被激活了了呢?你的大脑又是这样的:
发生了事件A ... → 你有了反应B → 我为什么会有反应B?反应B是对的吗? → C 好像是更适合的反应 → 于是,你有了反应C(见图)
这就是我们大脑的启动了纠错机智啊。两个或更多小人在打架,他们都想获得你的支持,努力要把所有证据摆在你的面前,争取说服你做出他们的选择。而你,冷眼旁观这一切,最终让大脑按照你的冷静思考来做出选择。这就是元认知的思维模式。
经常会和很多宝妈聊天,每次聊天的内容我们都戏称是“抱团取暖”。有的宝妈全职盯娃学习,刷题、练习、背诵…18般武艺全上,孩子的时间被占满,但是成绩似乎一直起效不大,再看有的孩子,兴趣班、运动、玩耍、课外阅读一项不落,照样次次考试独占鳌头。 以前我也经常会想,人和人的智力就是不一样,基因遗传就是不一样,父母是学霸的,孩子很大概率也是学霸。
虽然我也经常给自己打气说,那些取得成绩的人最终靠的是自律和坚持,但是这几天看了元认知的内容,我发现,学霸的孩子之所以是学霸,大概率是家庭环境中习得了更好的学习方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培养了自省反思的“元认知”思维模式。
元认知的思考模式,放在孩子的学习上,就是指孩子能清楚的知道,自己是如何学习如何思考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大部分的时候孩子写作业是为了完成当天的任务,却很少去思考,这道题我为什么会这样解答?这道题的考点是什么?为什么我会产生这样的联想?这些思考其实就是最简单的“元认知”,有了这样的主动思考,孩子就会开始有意识的操控自己的大脑,想清楚学习的目的,想清楚选择答案的思路。
我记得我女儿刚刚升入小一的时候,我经常下班回家都晚上八点过了,看到她经常还没开始做家庭作业,真的进门那一瞬间非常让人绝望。你问她做了什么,她会和你拉拉杂杂说上一堆,结果呢,不是为了完成作业熬得很累,就是随便写写,马虎完成。可以说,这样的情况下,写作业这件事已经不那么愉快了。当时我并不知道“元认知”这个概念,只是开始有意识的注意培养她的时间管理概念。那个时候,我慢慢开始通过游戏、共读、和试验,尝试带着她一起对学期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和难度进行评估,制定时间计划表,这样慢慢地她也体会到了先做完必要的事的快感——休息和娱乐更加畅快。而且当时特别意思的是,我女儿敏感的发现,随着她对我们一起制定的时间计划表的执行度的提高,妈妈的情绪也会变得非常稳定和愉快,这给她带来了非常大的成就感,慢慢也就开始进入了良性循环。其实现在想想,我当时的行为大概误打误撞的开始让她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和要怎样做,也就让她从内心开始接受并懂得控制自己的行为。
当然,想要善用元认知,光是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其次就是要了解自己的水平,善用优势,才能更好的有的放矢。
我高中的时候英语成绩有一段时间差强人意,比起死啃语法,我仔细分析了自己的优势,开始主攻阅读理解和作文,进而分数提升了20几分,整体排名一下就好看多了~
还有就是要我们说到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元认识能力的体现。女儿的英语老师有一次问我平时学习上,女儿更擅长用什么方式来记忆背诵,我当时就想当然的回答老师说,边写边说边背什么的。老师说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样是背单词和课文,女儿的英语老师就更擅长听记,喜欢用耳朵,我后来观察女儿背古诗,好像也是听了,创想画面了,自然就记住了。很多时候,老师都只会教会我们大家普遍适用的学习方式,包括家长也喜欢用自己的固有经验来指导孩子,什么“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其实,有些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一定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思来做,而是启发引导孩子反思观察他们自己的学习效果,从而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方式。这也是为什么学霸的家长培养出来的孩子很多时候表现的知识学习性和接受性更高,我想归根结底也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迭代和碾压。
说了这么多,我想我们都想要和孩子一起找到并开始锻炼我们的元认知能力,这种锻炼现在网上已经有很多分享,我找到了一个比较容易操作的9个问题法和大家分享一下:通过在学习前、学习中以及学习之后,鼓励孩子向自己提出9个问题,就可以慢慢地训练他们的元认知能力。
学习前,先拿出一张纸,简要罗列一下今天的作业内容。对他们进行分类,日常抄写(反复练习的)、根据新知识点的习题(知识运用的)、预习内容。然后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这跟之前做过的哪些任务相似?
我希望自达到什么学习目的?
我首先应该做些什么?
学习中不断思考:
我的方向对吗?
我可以做哪些不同的尝试?
我可以向谁寻求帮助?
尤其对于年龄还比较小的孩子来说,题目不会的原因,是读不懂题?计算错?在做语文试卷时,是字词不会?还是不知道怎么表达?到底是什么问题?怎么会导致的这个问题?想清楚了,对自己的程度、目的水平有了清醒的认识,才不会在同一个问题上不停的翻车。
学习后的反思:
哪些点进行得很好?
哪些地方还可以做得更好?
我可以把这套方法用在别的学习中吗?
为什么我在前面会说到,错题本就是最好训练元认识的方法,因为错题就已经是孩子们在学习上客观存在的问题,第一次面对错题,问问自己,我当时做题时的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我会做出错误的答案?这是因为我审题造成的还是因为我计算造成的?那我为什么会审题错误?这道题出题人的思路是什么?它用的是什么知识点?他挖的坑在哪里?我为什么会掉进陷阱里?……就是这样一步步的问下去,最终孩子们就会找到自己的点位和方向。慢慢就会行程“独立思考”的好习惯。通过这样的训练,一定可以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自觉,善于反思,并意识到自己的进步,结合进步达成下一阶段的目标。一个孩子,如果很小的时候就能够在学习上处在掌控位置并保证自己进步的人,注定也能在学习、工作中成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和生活的掌控者。而一个独立思考者,自然会逐渐成为一个情绪稳定的心智成熟者,这也会让他们更好地应对青春期成长中伴随的冲突、自我认知、模仿、合群等等社交及心理问题。
在看了《认知觉醒》中关于元认知的一些内容后,我也翻了一些其他资料,看了看网上关于“元认识”的一些探讨,找到一个现阶段对我来说比较容易上手和实践的可以帮助孩子慢慢摸索认识元认知的一个方法,分享给大家:
鼓励孩子回想高效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总结经验和方法。
鼓励孩子进行互动式的学习,这样他们就有机会看到同伴的学习方式并进行比较和学习。
鼓励孩子将跨学科的知识进行联系(语文和英语、语文和历史、数学和身边新闻事件等等)。
对孩子所有的思考和理解作出反馈,而不是只关注正确的理解。
选择学习方法时引导孩子关注个性和环境因素,帮助他们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