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日剧《料理仙姬》的时候,苍井优饰演的老板娘在做料理时,模样甜蜜,目光笃定而温柔,像是尝了一口好酒对着面前的料理小声念叨着“变好吃,变好吃”的咒语,每个字都带着快乐和美味的音符。
1·
“面粉发酵是用热水还是冷水”?
“爸爸,你确定你会做包子?连热水还是冷水都不知道”?
“哪里还有你爸爸不会做的东西,你告诉爸爸用热水还是冷水就行”。
“温水”。(其实我也不确定,不过上次做的黄山烧饼,是用温水发酵,出来效果挺好的”。
“那你去给爸爸拿个碗装一些温水来”。
“诺”
“再拿个刀板”。
“诺”
“再……”。
“爸爸,你为什么这么喜欢指挥人啊! 要是妈妈一个人蹭蹭蹭就做好了”。
“不指挥你你自己不知道找事干呗,快再去把秤拿来,还有发酵粉”。
“诺,不要叫我了,我回房间了,戴耳机的,听不见的”。
小孩和大人有个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小孩可以随时停下来,不想干的时候,会有大人来替他收拾烂摊子。可大人不行,决定做了一件事就要从始至终,中途有相遇,有离开,可不管是否有离合,是否有人相助,决定的事情就要一直走下去。
就像做包子,明明是我想要吃的,我可以提袋面粉交给爸爸,然后事情琐碎,小孩开始变得不耐烦,转身离开,可是爸爸不行,在把包装袋打开的那刻,就决定了不管我是否帮助,今天的中饭肯定就是包子了。
21岁的我显然已经不是个孩子了,可在父母面前,不管我们长成多大年龄,达到多少高度,在他们眼里,我们始终像个孩子,而我也愿当他们一辈子的孩子。老舍先生也曾说过“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
2·
“哇,爸爸,你快过来看,面团变这么大了”!
“上面有没有小孔”?
“嗯,有很多小孔,摸着好软,好舒服吖”~
“是吧,还说爸爸包子都不会做,爸爸厉害吧”~
“是哦、是哦、爸爸最厉害了”,我带着一股娘娘的腔调说着。
然后父女俩就站在那围观面团,互相问着是不是可以开始包了?
小时候一直不理解语文课本上“父爱如山”的模样,举起手问老师,“父爱为什么像山”?老师巴拉巴拉举了一大堆例子,问我懂没懂,我摇了摇头,然后老师就示意我坐下了。之后我又一直不懂为什么我没弄明白也可以坐下。
现在想想,父爱如山大抵是指父子关系,对于父女而言,都说女儿是爸爸上辈子的情人,又怎舍得“冰冷”的像座山呢。至于为什么没弄明白也可以坐下,要不就是老师嫌我太笨就是觉得我故意在捣蛋,但愿是第二种吧。
3.
“爸爸,你这个面团弄的也太黏了吧,都包不起来”。
“自己没技术就没技术,等爸爸把水烧好给你来示范两个”。
“哈哈哈,你自己也包不起来吧,说是你面团弄的太黏了吧”,
“快快快,去拿个碗在装写面粉来”,(看吧,爸爸是真的很喜欢指挥人)。
“诺”
“还是不行,面粉是越揉越软的,就这样吧,手上沾一些面粉在包”。
“诶呦喂,刚刚哪个说没有爸爸不会做的东西哒”?一边啊哈哈的假笑着。
“要不直接做成饼吧,反正吃起来都一样”,
“不行,怎么可以就这让轻易放弃呢,说做包子就做包子”。
“那你做包子吧,我直接做成饼了”,
“那让我来大显身手吧,做几个好漂亮的包子”。
在这个推崇坚持不放弃的时代,尝试放弃是不是会更好?比如放弃一两个兴趣爱好尽力去把一个做到极致,比如放弃一两件花衣裳为自己添置一双精致的鞋。成长路上放弃和坚持都不可或缺,如何选择就要靠自己掂量了。
“爸爸,你说包子跟饼吃起来都是一样的豪”?
“当然吖,吃起来还不是一样的吃”,
“那能不能做以前我在平里读书时候吃的那种饼啊?我都好久没吃了”,
“怎么不可以呢?把这个蒸好在煎就是那种饼了,就是要做的薄一点,等下爸爸就煎几个给你吃”,
“嗯嗯,爸爸最好啦”~然后高唱世上只有爸爸好~~~~
我觉得《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歌,因为它可以任意切换各种模式,比如“世上只有爸爸好,世上只有妹妹好,世上只有姐姐好”……这四句歌词贯穿了我过去的整个日子,我也知道这四句话将会一直伴我渡过接下来的所有时光。
“应该熟了吧”,
“我不知道诶,应该差不多了吧”,
“垚垚,你看,发这个大”,
“等下,等下,我要拍张照片给妈妈和菲菲看”,
“这么丑有什么拍头咯”,
“诶呀,好吃就行”,
“爸爸,妈妈说你包的一点都不好看诶”,
“哈,叫你别发吧,你说她还包不起来哦”,
“爸爸,别灰心,下次记得把面粉调硬点就行了”。(一副认真脸,仿佛这次做包子我没参与似的)。
我们总是给下次和明天不留余地,然后明天又托付给后天和下下次,总之,现在和今天过的最舒坦。
“你这土匪哦,你慢点吃尼”,
“没办法,爸爸做的包子太好吃了”,
“你这小鬼吃这么能吃怎么就不长肉呢”?然后一副急迫想让我长胖的样子。
“爸爸,你知道吗?这是目前为止你说过最动人的一句话了”,大笑大吃中……
于我而言,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于家人和朋友满心期待地围拢在餐桌前,等待享用美食的那一刻。通常大家都是微笑着等待一顿盛宴,欢乐而殷勤地。
“变好吃,变好吃”……灌了蜜糖的魔法,我想,我会一直使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