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所关心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焦虑以及对焦虑的修饰。
梅兰妮·克莱茵(Melanie Klein)
定义
焦虑是对未来危险和不幸的忧虑预期,伴随紧张的烦躁不安或者身体症状,是预料到模糊的、不确定的内外刺激对自己产生威胁,又感无力应对时的反应。
起源与发展
焦虑与恐惧都被认为能触发生物在面对危险时的应激行为,从而帮助生物体在危险环境中生存下来。从进化上来看,这二者似乎同源,在生物的大脑内,处理恐惧与焦虑的通路和机制有很大的重合。但随着生物的进化,这二者的差异性越来越大。
对于人类焦虑的关注,除了神经生物学领域,另一个成果颇丰的领域就是心理治疗。当代精神分析的观点认为焦虑是所有被压抑情绪的通用货币,是一种处于扩散状态的不安,即我们内在的冲突、对复杂情感的压抑,都会导致焦虑;存在-人本主义则认为,一些人类的存在既定,如孤独、死亡等是引发焦虑的根源。
所以,现在我们几乎不再把焦虑当成一个天赋的、单一的情绪,而是用它来描述一簇现象,它包含了对现实和未来不算好的评估,也包含了交感神经的一类活动。
「焦虑」素描
本质上焦虑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微小的恐惧,与恐惧不同的是,激发焦虑的是对未来的预期,情境更具主观性、更不确定、紧迫性也更低。
伴随着担忧、恐惧、烦躁等情感体验,焦虑往往还有心慌、呼吸急促、尿急、出汗、震颤等躯体症状以及坐卧不宁的运动神经不安。
焦虑具有动机的作用,可被体验为一种紧张的期待,适度的紧张能够使个体维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产生完成任务的心向,比如运动员们会让自己在比赛前处于适度的兴奋状态来取得更好的竞赛成绩。
「焦虑」与心理治疗
焦虑本身是具有适应性作用的,但是焦虑的建设意义只有当个体对焦虑具有足够的耐受性时才会体现出来,若焦虑超过了我们可以承受的程度,我们就会启用防御机制,对焦虑进行压抑或是修饰。
体验不到的焦虑:当焦虑被防御机制完全隔离,焦虑便在个体意识不到的层面驱动他们现实层面的行为。这类人往往非常忙碌,一刻也不能让自己安静下来。
弥散的焦虑:这一类人体验到的是无处不在的焦虑,因为他们不能直接面对自己焦虑的根源,仿佛被封住的火山会在各个可能的缝隙向外冒火,于是他们总是处于紧张不安之中,不能聚焦于高效率的工作和愉悦的生活。
对特定情境的焦虑:这一类焦虑往往看上去有很明确的对应情境,比如社交焦虑、考试焦虑等,但是当事人体验到的焦虑往往显得非理性,他们在理智上知道情境并没有那么危险,仍然会有极度紧张的情感体验和躯体反应。这种情况更像是将一个无法面对的焦虑移置在了一个具体情境上。
对于以上三种情况,在心理治疗中,我们都需去关注产生焦虑的根源是什么,提升来访者面对这些根源冲突的能力,才能使来访者意识到之前处于无意识中的焦虑,焦虑就不必以变形的方式表达自己。
我们与焦虑
焦虑是一种适应性情绪,它是不能被消除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提高自己对焦虑的耐受能力。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在安静舒适的地点,选择相对自由的时间段,进行一些呼吸调整和肌肉放松的练习。久而久之,我们会获得在焦虑中快速放松的能力。
当然,在合适的时机开始一段心理治疗,探索自己的内在,完善自己的人格,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消除病理性焦虑、容受适应性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