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汗之国》,听了樊登老师的精讲:讲述的是不同历史时期西方人对中国的各种记载和评价,从我们熟知的马可波罗传教士到近代的启蒙思想家笛卡尔、培根、孟德斯鸠,都对中国的文化、语言、社会等各方面做了大量记载:有事实描述、有赞扬、当然也不乏批评与讽刺,为什么西方人对中国的历史有如此多的不同记载?文中写到:故事的关键,在于耳朵,因为听故事的耳朵都只听想听的内容。
这让我想起来读过的一本书,就是古典老师的《拆掉思维的墙》:我们戴着一副看不见的镜片在看世界,镜片会自动过滤掉大部分的信息,我们只能看到我们想看到的那一部分,结果是我们每个人都处在相同的世界,但看到的世界却是完全不同的。根据我们看到的信息,再利用我们以往的记忆与经验去解释看到的信息,这就形成了我们的心智模式。
刚毕业时,收入微薄,要填饱肚子、支付房租,结果就是月月光。那时我觉得,我的工资高一点我可能会更幸福一些。
以前下班的时候刷手机,发发呆,浪费了很多时间,我在想:为什么自己就没什么兴趣呢?如果有一两个兴趣,我的生活会有很多趣味。
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每天没精打采,混混沌沌,过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日子。我会想:如果我有一份喜欢的工作,我肯定会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我会全力以赴!
每当有和家人意见不统一的时候,我会和他们争论不休,必须要分出输赢,我会想怎么如此倔强?
这就是我的心智模式。我想要和以前不一样,我意识到自己心智模式带来的局限:
幸福与否,不在于金钱的多少,而是你如何看待幸福,如何定义幸福:是把挣到100万当做幸福还是家庭和睦当做幸福,把挣够100万当做幸福,挣不到就一直痛苦,挣到了又会想更高的目标;把家庭和睦当做幸福,会一直幸福下去。很明显我站错队了。
没有兴趣,是不感兴趣还是不敢有兴趣。只有当你全力投入时,你才会从中体会到快乐。不敢有兴趣的人是无胆之人,恐惧失败,不敢尝试,缺乏投入的状态。是的,我不敢,所以生活依然索然无味。
不喜欢现在的工作,舍不得大学的专业以及几年来积累起来的资源(其实也很少)。试着权衡一下:放弃四年的专业损失大还是放弃一生的各种可能性损失大。这个利弊都明白,可是这个选择却做不出来,所以我继续撞钟。
想和家人争论出对错输赢,最后却是两败俱伤。其实少一点争,多一点退让,就可达到双赢,其乐融融,何乐不为?可就是憋不住!
贫穷、孱弱、学历低,一般人面对这些困难,可能会抱怨命运不公甚至有些人引以为耻,可是这些却被松下幸之助解释为上天的恩惠:贫穷让我及早体会到辛苦劳动的滋味,并以此得到了宝贵的人生经验;身体孱弱让我得到了锻炼身体的机会,这使得我到老年也能保持健康的身体;托文化水平低的福,我向世上所有的人请教,从未怠慢过学习。
所以松下幸之助成了经营之神,一般人则始终碌碌无为。
愿上帝赐我一个平静的心,去接纳我所不能改变的事物;赐我无限勇气,去改变那有可能改变的东西;并且赐我智慧,去辨别这两者的差异。
这说的就是心智模式的智慧:找到那些我们内心世界中可以突破的地方去突破,找到那些不能突破的地方去接纳。
这也是我努力的方向。要有切实改变,只意识到是不够的,要行动!Figh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