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百家

[本图出自脸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朝儒学大家董仲舒提出提出的“思想要大一统”被汉武帝接受后施行的政策,从那之后,儒学就基本成为了官员选拔的唯一途径。换言之,想要当官就要学习儒学经典吧!


[本图出自糖水三国]

自从隋唐有了科举考试之后,更是有无数穷苦人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开始“十年寒窗苦读”,然后只为一朝科考成功,改变命运。

于是,儒学在整个历史上始终都是中国最大的教派。这么看来,在政治、传教方面,董仲舒是分外成功的。他让自己所属的教派成为国家的主流,即便朝代改变也没有收到太多影响,始终占据了主流地位。

但是实际上是这样的吗?

科举考试的存在让儒学经典更多的成为了那些“官迷”的手段,他们关心和关注的并非经典著作之中的意义和思想,而是如何利用这些经典去写出能够中举的文章。于是这也就导致了贪官的存在,他们饱受寒窗之苦,一朝中举之后就自然觉得解脱。既然目的已然达成,必然要去享受,开始搜刮民众,中饱私囊。

就像《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和珅和纪晓岚的对话中所提及的那样,和珅问:“古往今来,清官有多少?贪官又有多少?”纪晓岚则回答:“清官如凤毛麟角,贪官如黄河之沙。”由此可见历史上,把儒学文化当做手段的人简直太多了。


按照这样的比例计算,儒学虽然被使用广泛,但是其中思想却并非真正被当做值得学习了解的东西。

即使是闻名程度发展的现代,儒学文化依旧是在被利用作为了选拔人才的途径之一。为了通过选拔而学习,通过之后几乎很少会有人还去记着那些重要的知识。

如此看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决定似乎并非什么正确的选择,那么它的不合理在何处呢?

首先看“罢黜百家”,这个决策很明显会让很多学术流派的理论和经验都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被人遗忘。

春秋战国时期号称百家争鸣,现在存在的还有多少?小门派甚至只能凭借口口相传的方式得到传承,即便还能留下只字片语的记录,也很难存留原本流派的全部思想和著作。对于后世而言损失是不可计算的。

然后是“独尊儒术”,儒学从那之后逐渐被当做了单纯的工具。

但是这也并非是选择了“儒学”作为选拔途径的错,因为无论选择哪种学术成为选拔官员途径,哪种学术都会成为工具被使用,换言之,无论选择哪个结果也都差不了多少。选择了儒学,只是让儒学的规模得到了扩大,但是,这种扩张只是有量无质,并不能算是让儒家真正发展壮大。

最后是“儒学”本身。

诚然,儒学培养出的人多是有才的,无论诗词歌赋,历史上出名的作家都是有很多的。

但是有才的人就真的适合当官吗?

一方面,德才兼备向来是理想,只有少数人能够拥有这种天赋,有才者多数是品格不高的;另一方面,才和能也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书生专注十年苦读方能初始有所成就,故而多数书生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无能者,南宋以后,儒家的官员尤其无能,有着“平日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习惯,因为无法完成君王交托的事情而自杀的官员比比皆是,足以见其无能已经成为通病。

魏征曾向唐太宗说过:“开国之臣,但有一技之长即可用之,而治世之臣,则要品才兼优方可为世人称道。”那么,大多数都无德,无能的儒学书生又有何种资质可以去担当治理一方的重任?

从根源上考虑,所谓“思想统一”这个思考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思想不可能统一所以才是人类,否则就与机器无异了。

如此说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决定无论从那个角度去看都是错误的。

作者:紫熊



[本图出自糖水三国]


[本图出自脸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了解董仲舒新儒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主要内容;能分析出儒家思想...
    老樂阅读 5,201评论 0 5
  •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
    3cb5aafc9a86阅读 3,723评论 0 0
  • 晚上十点多的时候,我跑去吃了一碗牛肉面,一边等他的电话。 十一点多,他还是没打电话给我。 然后,我上Q骂他:你丫喝...
    Anita阅读 3,663评论 0 1
  • NancyLuo阅读 1,313评论 0 0
  • 明就三十五了。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在而立和不惑中间的节点上, 我看见了这样的自己。 怀着无限的渴望和感恩,...
    畅享悠然阅读 1,079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