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 周二
读《爱的教育》,琢磨一个问题,文章作者是运用白描的手法,尽可能详尽地描述事件,不掺杂任何个人观点,没有任何对事件对评论。看似没观点,但又不是没观点,而是在白描结束时让读者自己琢磨出内在的作者的观点,追求一种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和谐,沟通。这应该是一种写作手法吧,我感觉在叙事类的文章中可用。
第二点,《爱的教育》每篇日记都有一个名字,涵盖文章的中心思想,每篇日记又都围绕“爱”来写,这一点和《教师日记》又有很大的不同。《教师日记》更多的是流水账样的日子所记,从吃喝拉撒开始,到媳妇生孩子,闺女帮洗尿布,再到上课,作画,会友,出殡,以及一次次的搬家过程的描述,丰子恺先生的日子太丰富了,朋友也多,所以日记就感觉可写的东西多,但没啥主题。就在这平凡中,透露他的教学策略、教学风格,做人原则,及家国情怀,传递给读者的还有他那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及坚信中国必胜的信念。
第三点,《爱的日记》以“爱”为主题,为主线,贯穿整本书前后。作者的眼光就是一个孩子的眼光,用儿童的视角,观察班级里的各色儿童,写实写活了一个班级里的孩子。以后的教学,应该在换一下眼光,站在儿童的角度,观察学生的所作所为,不用道德去绑架孩子、去评判孩子的行为。可能,师生之间最大限度的和解,就是职业幸福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