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她被一个年轻的纺织女工生下。
不到6个月大,她被生母抛弃,被一对教徒夫妻收养。
6岁,她喜欢看的书被养母全部焚烧成灰。
16岁,她爱上了一个女孩儿,被养父母逐出家门。
17岁,为了完成学业,她在殡仪馆精神病院留宿打工,只能睡汽车后备箱。
如此家庭,有人说,她的人生完了。
19岁,她以全A的成绩考入了牛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
27岁,她的第一部小说获得了英国最为著名的图书奖之一——惠特布莱德奖。
29岁,她获得了布鲁姆伯利奖和美国诺普夫奖。
48岁,她被授予大英帝国勋章。
前半生已过,所以人都觉得她有了辉煌的一生。
52岁,她失恋,决定自杀,但就在自杀前,她发现了半个多世纪前的收养文件——她才意识到自己是被收养的。
此时,必须应景地写下一句:“她就是英国著名作家——珍妮特·温特森”。
在自传《我要快乐不必正常》的书里,她讲述了一生之中的不堪与屈辱,又讲述了自己失去爱又得到爱的经历。
在这些经历里,处处都可看到《隐秘的角落》里朱朝阳的影子,但他们在相同环境下还是过上了不同的人生。
童年的珍妮特几乎没有体验过爱的感觉,忧郁的养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 宇宙是一个浩瀚的垃圾桶,关着盖,没人逃得了。”
和珍妮特相比,朱朝阳太过幸运,周春红事无巨细地关怀他的生活与学习,绝不让他受丁点儿委屈。
在周春红看来:“等你长大了什么事就都没有了。”
两个母亲的态度,让我不得不怀疑,成人的世界究竟是合上盖的垃圾桶还是美好的乌托邦?
从《隐秘的角落》中来看,我更倾向于前者——朝阳父母离异,严良父亲吸毒、普普父母早亡,叶驰敏妈妈没有出现哪怕一次……
成人的世界如此破碎,他们如何保证给孩子完整的生活呢?
假如孩子们都是在合上盖的垃圾桶中长大,为什么有的孩子心存善意有的孩子却心怀鬼胎呢?
“和所有孩子一样,不论是领养的还是亲生的,我必须活出些她未竟的人生。我们要为父母做这件事,我们其实没什么选择。”
这是原生家庭决定的,珍妮特和朱朝阳都没得选。粉饰不快乐的过往成了人生必备的技能——相信童话不相信真相。
珍妮特读荣格,她知道荣格相信童话,童话之中隐含的人性让她更加深入地认识这个世界。
为了度过一次次被锁在门外或地下煤库的夜晚,珍妮特会编故事,以便忘却寒冷和黑暗。
她书写自己的第一本小说《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时,以童年读过的《摩西五经》来命名章节的标题。
与此同时,她又在每一章结尾,加入童话和寓言,现实和虚幻天衣无缝的融和,贯穿起她的成长以及对人生思考的逐渐成熟。
再来看朱朝阳,经历过没有朋友的一个又一个学期、经历过六峰山看见张东升杀掉岳父岳母、再到经历过同父异母的妹妹坠楼身亡……脆弱的朱朝阳也写日记:这个暑假有些不快乐的插曲,但我很快把他们摆平了。
童话日记里“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真相是“我这个夏天做得最后悔的事,就是给你们开了门。”
珍妮特通过剖析自己发现“我们心中往往有既多变又强大的部分——那高涨的愤怒能够毁掉你和他人,有倾覆一切的势头。”
正是这一发现,珍妮特未误入歧途,阅读的乐趣令她很好地平息了自己的愤怒。
张东升和朱朝阳都有着极其聪明的头脑,自视为童话里的笛卡尔,为了不成为被背叛的笛卡尔,他们做出了和珍妮特截然相反的选择。
张东升通过谋害岳父岳母来挽留妻子,挽留无望的情况下又谋杀了妻子。
朱朝阳为了父母之爱,没有复制记忆卡,但主动跟严良探讨复制卡,又在知道复制卡是空白的情况下,暗示了复制卡的交易。
穿着小鸡外衣的狐狸!
对比之下,我忍不住问屏幕前的你,如果可以的话,你会做一个正常的人,还是一个快乐的人?
当珍妮特的养母一次次质问珍妮特:“如果能够做个正常人,你为什么非要选择以世人不能接受的方式让自己快乐呢?”
珍妮特的答案是:“我要快乐不必正常”。
其实她的快乐尚在正常的范畴,只是世人不能理解:
“无论多么贫乏,仍要爱生活,无论怎样寻找爱,也要爱自己。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方式,那将会与生活和爱背道而驰,而是以鲑鱼一般的决心逆流而上,无论水流多么汹涌,因为这是你的河流……”
朱朝阳和张东升的快乐实属“不必正常”:
朱朝阳不想喝牛奶,但是为了让母亲开心,他还是可以把杯子里的牛奶一饮而尽。
尽管知道父亲不信任自己,为了得到父亲的认可,他依然要在泳池里强颜欢笑。
在朱朝阳的人生信条中:“我”要得到并独占爱,任何与“我”争抢爱或者阻挡我得到爱的人,都必须永远地消失……
当然了,看客以为自己掌握了人生的大智慧看穿了一切时,《我要快乐不必正常》又会告诉你,事实并非如此。
珍妮特的童话故事才最完美,哪怕恶魔就站在她面前,她依然无限温柔地说道:
“他从来都是个小孩,而我很难过没能看顾他,难过有那么多小孩从未得到看顾,因此未能长大。他们会变老,但无法长大。长大需要爱。”
推荐《我要快乐不必正常》,角落再隐秘,也不要让自己安然地活在合上盖子的浩瀚的垃圾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