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鲁迅《在酒楼上》)
虽然还不到退休的年龄,但每次回故乡,脑海里跳跃浮现的常常是这四个字:叶落归根。
那么,我将在未来的几年里,怎么接受“飞回原点”的现实呢?
01
这个人生命题常常萦绕在脑海里,是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事实上,飞回原点是不少人的归宿。
巴丹在《阅读改变人生》一书中说:“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
套用这句话,我们不能改变自己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自己的“宽度”。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是从出生开始“起飞”,但都会飞到“死亡”这个生命“原点”。不论飞行这个圈的长度是多少,最终得关注的是生命的质量和“厚度”:“飞行”中,经历了什么,获得了什么,实现了什么,达成了什么,赋予了生命什么色彩,都可能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过去和现在的我经常考虑的问题。
02
正是带着这样的“目标感”和疑问,渐渐接近了“简书”这个平台的。
认识这个平台,是受到另一个“写作训练营”的推荐。下载了APP(同时也下载了差不多类型的几个,便于同时发布自己的文字,后来看看忙不过来,又一一删除),完成注册,开始“写作”旅程。
这个有点像“卡拉OK”自娱自乐式的写作平台,很快让我觉得可以代替朋友圈,表达一些有别于朋友圈的想法和搭建梦想家园的地方。
年过不惑以后的几年,渐渐看惯了“宠辱”和“去留”,眼睛常常不由自主地想避开一些人一些事。
比如不再愿意与别扭的人坐在同一张桌子吃饭喝茶,越来越不关注朋友圈里的轻歌曼舞、世事浮华。看不惯的就不看了吧,听不惯的自装聋作哑。
不愿意西装革履,登临某些热闹、炫技、摆富、论说的场合,省去了很多繁文缛节,休闲便装,轻车简从。即使是步行,有时也不自觉地快步遁走逃离喧嚣。
03
经过写作训练营的“陪练”阶段,又很自然地对“无戒365日更训练营”产生兴趣。
一开始就没有把目标定在怎么拿回365元,也不期望这样一个训练营能给我带来“魔鬼般日更”的亢奋体验。事实上,对魔鬼式训练的渴望不是我关注的重点,这也是我与别的小伙伴规划一年目标价值的不同之处。
进群后,也印证了自己的判断是合乎判断和逻辑的。一天一元钱,每天早上7点钟还有半个多小时的卖力讲课,平时还有点评,写得好还能上首页、上专题,能有相当多的“简友”阅读、点赞、赞赏,说明只要能引起共鸣引发思考利于他人,还是能得到较为全面的回报的,这个投资很划算(上一次训练营虽然相对要贵一些,但已通过其它方式赚回了成本,并略有盈余;这次写作才两周,已经有接近一年学费的打赏,写作初见成效)。
这次没有打算在一年里怎么赚回365元甚至更多的学费,我给自己树立了三个目标:
一是保持轻松简净的心态,养成写作、码字的习惯。要知道,保持一个哪怕是非常容易达成的习惯,一个人的战斗还是显得形影相吊,几乎得完全凭借毅力;但如果有这样一个上千人的团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实现起来就会轻松有趣得多。
其次,用作家心态学习、阅读、写作,积累充足的写作素材,达到相当大的写作数量。
第三,给正在读中学的女儿树立一个榜样,是人都不能活成无聊无趣、浑浑噩噩的样子,“飞行不止写作不停”。
04
世界著名的创造力研究大师罗伯特·弗里茨(Robert Fritz),在他的《最小阻力之路》中指出:
当我们尝试去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会采取行动,来避免我们不想要的结果发生。那么,通常来说,问题越严重,我们就越会采取严厉的行动。但是一旦行动奏效,问题得到缓解了,我们就不再采取行动了,就会松懈下来,结果是:问题就通通都回来了。这个过程就像荡秋千一样,来来回回,摆来摆去,所以往往你用尽全力,却并没有看到明显的成效和进步。
这本书里,把创造过程,描述为经历三个阶段:萌芽期、同化期、完成期。萌芽期里,每个人只要确定有且仅有一个最重要的目标(这个说法与加里凯勒《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说的主旨如出一辙),明确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同化期”里,广泛学习,同化知识,获得写作经验,提升来自身体般的写作感受,获得更多的共鸣,快速成长;“完成期”就是实现阶段目标,比如完成一部小说、出书、成为某一领域的专门人才。
任何纠结和不舍都不利于重要目标的实现。那么,让我们把与简书的相遇和相见,成为生命中一次价值实现的平台,来见证这一段“飞行”的重要意义罢。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训练营第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