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确定性,世界的开放答案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显著上升。然而,风狂雨急之时,更需定力与方向。近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明确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这既是对中国发展路径的庄严宣示,更是向世界传递的坚定信心。中国正以“开放”这把密钥,于全球发展的迷雾中,解锁一份弥足珍贵的“确定性”。这份确定性,并非空头支票,它体现在大门越开越大的坚定承诺里,夯实于平台越来越高的务实举措中,更锚定在规则越来越新的制度保障上,为动荡变革期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劲的东方正能量

大门越开越大,一份面向世界的坚定承诺。确定性的基石,首先来自于言出必行的战略定力。当“脱钩断链”的杂音干扰全球时,中国反复强调“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这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系列可感知、可验证的具体行动。这份承诺体现在市场的持续深化与合作的切实成果上。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的巨大市场,从连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到《外商投资法》的落地实施,为外企提供了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根据商务部数据,在全球跨国投资低迷的背景下,2024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9万家,同比增长9.9%,显示外资对中国市场的长期信心依然较强。德国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西班牙达诺巴德集团在沈阳建厂等重大外资项目落地生根,正是全球资本用真金白银为中国的开放承诺和发展前景投下的信任票。这份坚定不移的开放承诺,为在迷雾中徘徊的全球企业提供了最基础、也最宝贵的确定性,一个始终欢迎他们、增长潜力巨大的稳定市场。

平台越来越高,从线下聚集到全球联通飞跃。确定性的价值,在于其能够被捕捉和利用。中国通过打造一系列国家级、国际化的高端合作平台,将开放的承诺具象化为全球共享的机遇。这其中,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进博会)是最闪亮的名片。它已超越单纯的商品展销会,演变为全球新产品的首发地、新技术的首推地、新行业的首展地。第六届进博会按年计意向成交金额达800.01亿美元,比上届增长2.0%。从“头回客”到“回头客”,再到“投资客”,无数展商变投资商的故事,生动诠释了“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的“进博磁力”。与此同时,遍布全国的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则构成了对外开放的“压力测试场”和“改革前沿阵地”,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的开放新格局。这些平台共同作用,推动中国的开放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标准、管理、制度等型开放”升级。它们如同功能强大的“接口”,让全球的创新与资源能够便捷、高效地接入中国发展的快车道,让世界能够深度参与,共享中国机遇。

规则越来越新,在制度型开放中锚定未来。最高水平的确定性,源于规则与制度的对接。中国正在推进的“制度型开放”,是创造长期、持久确定性的关键所在。这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正从依靠“政策优惠”转向“规则塑造”与“系统对接”。中国正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已正式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这充分展现了中国以高水平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融入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前沿的决心。2024年,中国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其他成员国进出口额占外贸总额的30%。贸易便利化措施的落地,为企业带来了“真金白银”的实惠,让区域产业链供应链更具韧性。通过在自贸试验区进行风险压力测试,率先构建与高标准国际规则相衔接的制度和监管模式,中国正致力于营造一个“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这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了一种面向未来的、基于规则和互信的长期确定性,只要在中国发展,不仅有当下的市场,更有明天的赛道和公平的赛场。

大门、平台、规则,犹如一首雄浑的“开放三重奏”,共同鸣响“中国确定性”的时代强音。这份确定性,是发展的确定性、合作的确定性、更是共赢的确定性。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中国以不断扩大的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仅稳定了自身发展预期,更以强大的韧性和深厚的潜力,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了稀缺的稳定性与确定性。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必将为全球共创共享未来,谱写合作共赢的新篇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