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村头那片杨树林(上)
2006年9月,我借去北方开会的机会,开车来到了阔别34年的知青点,看望了村里的老乡,又特地找到了村南头的那片杨树林,在林中,我仰望着高高的向天空伸展的树梢,寻找当年的记忆。
那天晚上,由于睡不惯已40多年没睡的土炕和两个同炕同学呼噜的搅乱,睡不着,3点多钟就独自来到了村南头的杨树林。
7月,东北的凌晨,冷气袭人,我回屋加了件外套,还是在杨树林中徘徊,直到晨光射进林间。
对这片杨树林的情结,在我的心里整整缠绕了40多年。因为那儿是我至今一家三代和美生活的起点,是我寻求知识,走向人生征途的加油站……
当年与这片杨树林结缘,是因为生存空间太狭而被迫挤压到那儿的。
17名男女青年,挤在5间土屋内,根本没有私人生活的空间,没有可安下心来读点书的地方,没有能窃窃私语、谈情说爱的地方。
于是,就去寻找另外能够属于自己的空间。
当年的杨树林,正是前七号林场刚刚种下没几年的一片小树林,树冠能远远超过头顶,但还没有修过枝,地上的草丛和树根边的枝叶蔓出了一个个私密性极强的地方,这给我们这些少男少女们谈情说爱、卿卿我我营造出了一种环境,一种暂时属于两个人的小天地。
我们集体户,一共9男8女,17个人,最终成一家的竟然有8对(其中一名女的是长岭知青,一名女的是当地青年)。这与那片杨树林为媒是不无关系的。我与我爱人的第一次相聚和此后的谈情说爱大多也在这片杨树林中。
说起爱情,这在年轻人扎堆的地方永远都是绕不开的主题。在当年远离家乡却又极其艰苦的岁月里,在前途迷茫的时候,要说爱情是有多么浪漫、多么崇高是不很真实的。
其间,始终纠结着青春荷尔蒙带来的浪漫冲动与现实中要在这艰难的环境中扎根农村一辈子之间的矛盾。两情相悦,该是属于年轻人应有的,但大多惧怕带来结果,于是就出现了形形色色、啼笑皆非的事。
我在通辽读书毕业后,分配到科左中旗的保康一中工作。那儿虽说属内蒙古,是两个省交界处,可离我下乡地只有不到30里路。同学们时常到我单位去串门,唠家常。
有一次,一个男同学很神秘地找到我,说不小心把女朋友的肚子搞大了,要我帮他弄些堕胎药。当时我真心劝他可以让其生下来,可他还是怕在农村扎根,说这苦日子要熬一辈子,简直不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