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不能睡懒觉的周末,都有一堆剧烈的思想在斗争,尤其是在这种床以外的地方都是远方,手够不到的地方都是他乡,上个厕所都是出差到遥远的边疆,每次起床都是背井离乡的冬天!
什么,你说春天来了?今天早上5时28分立春了?今天开始不是冬天了?
我打了个冷颤,抖抖索索地打开手机看了下今天的气温:
北京晴-8℃至2℃
西安晴-6℃至5℃
杭州晴-2℃至4℃
哈尔滨晴-29℃至-16℃
看完后我默默地打开空调、电热毯,缩进被窝,继续冬眠。
古人骗我!
给我个名词就是春天来了?你当我不知道春天是什么吗?我不懂天文地理,难道我还不知道冷暖寒暑?
但是,古人为啥要骗人?还骗了两千多年,两千多年了就没人抗议?
难道古时候的天气比现在暖和得多?翻阅了一下立春诗词,古人的立春也一样挺冷的。
唐代张九龄《立春日晨起对积雪》:“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
唐耿湋的《立春日宴高陵任明府宅》:“春灰今变候,密雪又霏霏。”
宋朝萧元之也有首立春诗,标题就是《立春日大雪作代简招友》。
为啥中国古人要把今天当做春天的开始,难道就是因为要把一年大卸八块?或者是为了配八卦?
相比之下,西方的春天开始的时间就诚实多了。他们把3月22号的春分作为春天的开始的,夏天从6月22号的夏至开始,秋天从9月22号的秋分开始,冬天从12月22号的冬至开始。比我国四季的开始时间全都晚一个半月。
3月22号的春分,那才真的是春天到了,桃红柳绿,春暖花开,不象我们会在春天冻成狗。
当然,我们中国那么幅员辽阔,春分时,黄河和长江流域的腹地都已经桃红柳绿,春意浓浓了,但在最北面,比如黑龙江北部还是冰天雪地,最南面的海南岛却已经穿短袖开始过夏天了。
各地的气象部门才不管你什么节气呢,他们有自己的方法来划分四季,就是按照当地的实际气温来确定有没有开始春天,叫候温划分法。
他们以候(五天为一候)平均气温作为划分四季的温度指标。候平均气温22℃以上为夏季开始,10℃以下为冬季开始,10~22℃之间为春秋季,从10℃升到22℃是春季,从22℃降到10℃是秋季。
按照候温来划分四季,我国东北、西北地区清明节气(4月5号)才入春,华北地区春分节气(3月22号)入春,长江中下游地区惊蛰(3月5号)前后入春,西南地区雨水(2月19号)节气入春,只有在广东这种华南地区,才会在立春节气(2月4号)时入春,平均温度能达到10℃以上。
按气温来划分四季,一般情况下,北京春季55天,夏季103天,秋季50天,冬季157天。
难道中国古人太不靠谱,在这么冷的冬天就骗我们,春来了!
这倒也不是,因为,中国古人对四季的理解,并不局限在温度上。
二十四节气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天文,其余大部分节气名称是气象和物候,还有少数两三个是农时。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天文加哲学。
两至两分把一年分四份,是天文,这四份再对半分,也是天文,但把这对半分定为春夏秋冬之始,是哲学。
在四立的时候,中国大部分地区,包括二十四节气诞生地中原地区的天地物象和人体感觉都还是前一个季节,但是,对于“知几”、重变化趋势的中国古人来说,春,就立在了料峭严寒里,夏立在了暖阳繁花里,秋立在酷热暑气里,冬立在了西风落叶里。
陈希龄《恪遵宪度》:
“立春:立,春见也。九十日之气,往者过而来者续,故谓之立。立夏立秋立冬皆同。阳气动物,於时为春。春,蠢也,物蠢生乃动运也。”
立春,就是春天开始了。从立春开始的九十天是春天,冬天过去了,春天接着来到,所以叫“立”。这时阳气回升,万物感应而动,这个时候就是春,春就是蠢,蠢不是愚蠢的意思,《説文解字》:“蠢,蟲動也。”蠢是春天到了,地底下的小虫子开始解冻,能蠕动了,是虫动,是蛰虫始振,是万物蠢生。
细看立春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这三候,其实说的都是阳气升,是暖阳从地底漫上地面:
一候东风来,大地开始化解小寒大寒积下的冰冻。(这几天可以留意下东风来不来。)
二候蜇居地底的虫子因为大地的回暖,躯体不再被冻得僵硬,能动弹了,但并不是苏醒出洞,它们要等到三月份以后,天气真的暖和了,才会惊蛰而出。这时候要爬出地面,那叫找死。(这个,谁能去验证下?看古人有没有骗人?我是不会在这么冷的天气去挖虫子玩的。)
三候,河里的冰开始溶化,原来寒冷时潜藏水底的鱼开始游上水面,水面上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背负着一般浮在水面。(十天以后,中原的伙伴们可以去水边看看鱼么?)
这三候,说的都是阳气动物,并不是春暖花开,立春,是春天发出的第一个幽渺细微的信息,而不是春天吹响了胜利的号角。这是中国古人的“知几”。
“几”是中国哲学思想里的一个重要概念,知几的“几”繁体字是“幾”。
《说文解字》:“幾,微也,殆也。”
幾是细微、危机的意思。是事物出现的最初的一点点不易觉察的苗头。
《易经》里有两段著名的论几文字:
《易经·系辞传》: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
《易经·系辞传》:
“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凶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易是用来干嘛的?不管我們是不是圣人,都可以用易来了解最深奥的道理,洞察最细微的变化,能知幾,搞懂事物微妙的变化,就能通天下的道理,就能把事情做成功。知几很神,君子能对上不谄媚,对下不轻慢,是因为知几,所以君子见几而作,几,是动之微,吉凶的征兆,搞懂了几,自然能“为之于其未有,制之于其未乱”,预知事物发展的方向,及早采取行动。如果后知后觉,等事物发展趋势已经完全呈现出来了,再动就晚啦。
见几而作,现在写作见机而作,细微征兆的几,变成了机会机关的机,从将动未动的微妙无形变成了有形,含义浅多了。
春分,春天已吹响了胜利的号角,事物的发展趋势已经完全呈现,此时才反应过来谋划春天,不亦晚乎?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在哆哆嗦嗦的北风里,在零度以下的寒冷里,立春了,你看到春天那将动未动的“几”了么?
没看到的话,这些天就好好留意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