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书?
我时常问自己这个问题。
很多人都告诉我:喜欢看纸质书,不喜欢看电子书。其实我也一样,我特别喜欢看书的时候在书上做笔记,涂涂画画这样可以加深记忆。但是我没有强迫症,非看纸质书不可。我可以接受电子书,但是眼睛不好,受不了辐射太久。
我看着宿舍的书架上堆的书,我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这些书我毕业后怎么办?不舍得扔掉或送人,却又带不走。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然后脑瓜一动,冒出来一个想法,也是我考虑了很久的问题。
作为一个穷的掉渣的学生,要不要买一个kindle?
最终我还是顶不住诱惑,耐不住寂寞,我咬着牙花了生活费的一千大洋买了,安慰自己说不好就退掉,回来以后却一点都不后悔,反而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小小的一本,装着整个图书馆。
这一学期,我很少玩手机、用社交、就连最爱刷的微博也没兴趣玩了。朋友发给我一条消息,我基本都是很久以后才记起回复,我利用一些零碎化的时间看了一些书,而在无数的时刻,我都想认真感叹一句:感谢这些书,这些故事陪伴着我度过的每一个时刻。
读书让我平静,自恋一点的认为更加让我接近成熟,不知不觉心态仿佛老了许多,有时候甚至思想越来越孤僻,不愿意去接触新鲜事物,新鲜的人,我都怀疑我有社交恐惧症了。我是一个内心滥情的人,最容易情感受书的影响,但是后来我发现脱离书后,我调节调节情绪,立马又变得活蹦乱跳,我就知道我想多了,我这么活泼的人,怎么会有社交恐惧症。
我一个人去图书馆,一个人插着耳机跑步,一个人吃饭。我曾经觉得最无法忍受的就是一个人,我觉得那样很孤独,可是后来我越来越享受一个人的时刻,我甚至和闺蜜去图书馆都分开坐,一个人我可以思考我所想思考的,而很多人一起最容易一起开玩笑、聊天等等,然后不知不觉时间就没了,而独自留给自己的空间就很少很少。昨天福能集团老总刘佳勇说: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虽然我不觉得自己的社交是低质量,但是真的越来越享受独处的每一刻。
很多人在独处时,最容易感到强烈的孤独感。当然我也一样,我甚至曾经觉得这个世界唯我独身事外,但是我觉得那是一个好的开始,心态的过渡期总是会让人觉得难受,只要认认真真的过了那一段时间,就会发现,原来孤独也就这么回事,它可以塑造人,改变我们。
如果你现在问我:你觉得孤独吗?
我会说我曾经孤独过,但后来我觉得是充实。人生就这么短短几十年,哪有时间天天孤独,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的,努力过好每一天。
这是柴静的《看见》教会我的。我特别没有出息的偷偷的在毛概课上看《看见》,然后一发不可收拾,几次三番落泪,搞得鼻涕一把泪一把,我觉得我太过于没有出息。我读前面章节时,讲述非典,记忆像是翻江倒海般的涌来,所有的曾经时刻都历历在目,我们曾经恐慌、畏惧、孤独、无助等等,饱尝人生的无奈与酸楚。但是今天我们依旧好好的生活着,所以更要认真去对待每一个时刻。柴静有着北方小姑娘的那份倔强勇敢,她尽全力认真努力的完成每一份工作,过好每一天的生活,懂得生活不易。《看见》是一本走心的书。
在柴静接触非典采访时,有人来信说:你要是感染了,我能不能娶你。
这究竟是多么大的爱。
用一个老土的词形容“感动”,读书带给我无数感动。这是我曾经所向往的,我开始觉得每一本书都有其可取之处,每一本书都可以带给我们思考与感动,无论是现在的90后的作家还是经过岁月沉淀的,无论如何,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人的心血。
我觉得我变得越来越倒退,大一的时候还总是化妆臭美,大二了,越活越颓废,懒得化妆懒得穿裙子,眼线笔都干的不出水了,长时间不化妆,身体也开始倒退,拿着眼线笔手一直一直抖,偶尔一次心血来潮画了个眼睛,对着镜子一照,那叫一个惨不忍睹,为了不让别人笑话,立马就卸妆了。
不化妆也不太喜欢买漂亮衣服了,大概是衣服宿舍没地方放了,买衣服居然会心疼,买书就不会心疼。其实也会心疼,但是尽量安慰自己:我只要省下一顿午饭钱,就可以买到一个人一生的智慧与财富,嗯!这是一个划算的交易。
宿舍床头堆着一大堆,其实有好多我也并没有看。有几本百看不厌,好朋友送了我一本汉芙的《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被称为爱书人的圣经。翻了好几遍,看完以后,我居然受书中影响提着笔洋洋洒洒半夜打着手机灯光写了一篇充满着“爱”的读后感,其实说这是一篇爱的读后感也算是我臆想的,只不过小小的一本书确实让我觉得世界充满美好。
最近沉醉于东野圭吾,他的书让我震撼,也确实写的特别好,总是震撼人心彰显人性的最真实的一面。看完以后,我甚至开始觉得,如果我有生之年看不到一千本推理,那我就白活了。
一年来,读书让我心态越来越“老”,更重要的是让我懂得阅读与思考。感谢豆瓣、知乎、简书这几个文艺小青年陪我走过的日子,不接触就不知道自己有多渺小,慢慢才知道,这个世界这么大,有那么多牛逼的人依旧低调真实的做自己。
这是我需要像他们学习的。阅读与思考,不动声色的改变与成熟。
当然,我现在并不能够完全达到,这需要时间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