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叔敖虽然被后世称赞为“功同大禹”,可是如果认为孙叔敖是一个只会治水的专家那就大错特错了,孙叔敖之所以能成为《吕氏春秋》、《荀子》中记载的圣人,靠的是他治国、治人的能力。在治国方面,除了发展农业之外,孙叔敖还极为重视商业经济,他制定、实施的很多政策法令都是“农商并重“,把商业看做是和农业同等重要的行业,这一套理论比后世的那些腐儒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在他的治理下楚国的农、工、商各行各业都获得了非常快速的发展,国力因此得以迅速提升。除了这些传统的治国之术孙叔敖居然还懂得金融,比如楚庄王就曾经闲的无聊在国内发行一种币值很大的钱币,然后强制推广,结果把楚国的金融市场搞得一塌糊涂,最后还是孙叔敖出面帮他收拾的乱摊子。
在治水、治国之余,孙叔敖还抽出了点时间顺便治军,他治军的方法也很先进:制定各种军事条例,比如训练时该怎么办、行军时要怎么安排、有任务时该怎么处理,经过他的治理楚军的战斗素质和纪律性大大提高,这给后来的邲之战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除了这些功绩之外,孙叔敖的个人德行也一直为后世的史书所赞颂,虽然已经是一人之下的令尹,但是他从来没有为自己的家人谋过私利,还以身作则提倡节约之风,全家人的吃穿都很简朴。为了奖励他为楚国做出的贡献,楚庄王多次打算封赏孙叔敖都被拒绝了,直到临死之前孙叔敖还告诫自己的儿子:“国君多次打算赏赐给我土地,我一直都没有接受,我死之后,国君为了补偿咱们家一定会赏赐土地给你,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土地, 有一个名叫寝丘的地方,那里十分的贫瘠,但是在我看来,能够让子孙长久居住的,一定就是那里了。”孙叔敖死后楚庄王果然打算赏赐给他的儿子肥沃的土地,他的儿子根据父亲的嘱咐推辞掉了,然后请求把寝丘赏赐给自己,楚庄王只好同意了。可以说孙叔敖真是有大智慧的人,他明白怀璧其罪的道理,占据了富饶的土地一旦家族衰落肯定会招来祸患,在贫瘠之地安家反而能够保证家族的延续。孙叔敖临死之前的这番谋划十分有用,根据史书记载,一直到四百年后的西汉时期,他的家族依旧在寝丘(今安徽临泉)一带繁衍着。
成语“寝丘之志”说的就是孙叔敖的这个典故,后来这个成语常常用来比喻一种与世无争、知足知止的心态。
《史记·滑(gǔ)稽列传》中记载了孙叔敖的另一则故事,说是孙叔敖死后家无余财,他的儿子也是穷困潦倒,一个叫优孟的宫廷艺人知道了之后,在一次酒宴上穿戴上孙叔敖的衣冠、模仿孙叔敖的言行举止,连楚庄王都以为是孙叔敖复生,打算任命他为令尹,优孟趁机回答到:“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令尹)不足为也。”楚庄王听了之后十分惭愧,赶紧封赏了孙叔敖的儿子。这个故事的真假虽然有待商榷,不过成语“优孟衣冠”就出自这里,用来比喻戏曲艺人、演员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
以后世儒家的观点来看,孙叔敖几乎是一个完美的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几乎全都做到了,所以孟子才会在自己的书中如此推崇孙叔敖,司马迁编写的《史记·循吏列传》将孙叔敖列为第一人,诸葛亮(诸葛村夫)也夸赞孙叔敖:“昔孙叔敖乘马三年,不知牝牡,称其贤也。”
然而这个世上并不存在完美的人,孙叔敖最大的缺陷在于寿命实在太短,逝世时年仅3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