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着说再见吧,你们之间有更好的结果。
其实,很久以前我就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选择,只是一直无法下决心舍弃梦想,到现在我依然不知道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打个比方,这就如同单相思的感觉,明知恋情不会有结果,却还是忘不了对方。
我还是走了自己要走的轨迹,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这就是人生,无奈,又耐人寻味。
我生长在九零年代,接近于普遍正常的上学年龄,我是一名2015级学生。
那时候我们的教室在距离宿舍楼千米之外的顶楼,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段长距离,因为我起得迟收拾得慢,我就得跑快点。我永远在响铃前最后一刻冲进教室,然后等我缓个十分钟,老师已经讲了一章了。等好不容易休息好了,我就开始拿起隔壁桌买的意林或者青年文摘看了,基本上除了语文课每堂课都是这样子。
我不是没有想过努力,看着墙壁上一天比一天少的高考倒计时,听着每天早读时那些振奋人心的口号,我也立过无数次计划,想要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对,那个时候并没有目标,重本,抑或二本,反正是个本科就可以了。而这样的思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毅然选择理科而理综考试成绩面临红灯的时候吗?是读了十一年书以后突然就觉得累了吗?还是那每一个本该是高高兴兴过节的日子父母总是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
自从爷爷去世以后,家里的大人就剩下了我的父母和奶奶,距离爷爷最后一次给我开家长会已经是三年级以后了。每一年的期中考试或者期末考试,我从不怕考试本身,我害怕的是老师叫我们开家长会,因为我没有家长。父母在外工作,奶奶年老不识字,我只剩下我自己。每年这个时候站在教室的角落里我都是低着头的,看着别人的爸爸妈妈坐在各自孩子的座位上,我在第一次的确默默哭了,但两次三次以后渐渐麻木了。到现在我还在说,自己是一个从二年级开始就一个人报道上学、父母从来不开家长会的孩子。
我的童年、少年、青年,到现在成年,父母都没有参与过我的日子,就像我之前说的那样,小时候是没有机会,长大了是我们彼此学着拒绝。因为本来从小就不太亲近的至亲是不太容易成为朋友的,而面对陌生人则相反,有缘相识就难以忘怀,这是现代社会的通病,也是一种现象。
我们学着对陌生人吐露心声,对朋友关怀备至,却时常忘记血浓于水的亲人,也许这是我把自己伪装起来的第一步吧。
很多时候,我害怕袒露自己的心声,不愿提及悲伤的过往,因为我知道,好欺负的人是会受欺负的,而可爱的人才能得到爱。所以伪装何尝不是一件完美的衣裳,生活本就如此艰难且多变,为什么我偏要用自己的软弱来换取别人硬生生的无中生有的同情。所以面对父母的询问,我总是一句我过得很好就搪塞过去。
更多时候,我不愿告诉她们,我今天发生了什么,或者我又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了,不是我没有尝试过,每次找到她们,总是一句又没钱用了让我不知道接下来该说什么。就像朋友之间变得客套起来了好像保质期也不长了,而我们渐渐变得陌生,但源于血缘的关系却从不会断。
常常说,父母在,不远游。我确是选择了一个很远的地方,想着要离开,迫切地想要出走,我没有想宣誓自己的独立,也不会表达自己的失望,那只是一种做好选择以后就去做的顺其自然与心安理得。
我以前是怀疑过我的父母,讨厌过她们无休止的争吵,想过成年以后从此披荆斩棘浪迹天涯,但是我还是在时间的打磨下,慢慢变得不那么较真。
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的轨迹,也许看到花的时间不一样,但是总会看到的。虽然那个过程里的每一段时光,你都流过泪,暗自鼓励过自己。毕竟我的人生本来就与功成名就扯不上关系,也没那么多儿女情长,人的精力总是有限,我还要忙着吃很多很多好吃的,忙着种花忙着弹吉他,忙着变成更好的自己。
但是如果可以重来一次,我想我肯定还是那样,让自己遗憾和讨厌,不过该过去的都过去了。转眼距离我高考毕业已经三年,还记得做完最后一堂考试的那一刻,没有跌宕起伏,甚至毫无波动。那只是一个结点,有的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有的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都将过去,去完成下一个结点。
只是,任何时候想起来,“啊,真的有这样一段时光呢”,会流泪,也会笑着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