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通勤的路上,看到了朋友圈转发刘润刚写的文章:《写作24年,从5块到6000万,我只总结出这三句话》,文章很长,我仔细的看了两遍,里面的总结写的很赞,建议每一个想要提高写作的同学都应该用心读一下。
他把自己的写作经验琢磨总结为最精炼的 3 句话:
用三千尺瀑布的逻辑势能征服读者
在阐述他的观点之前,他搬出来06年在微软打拼时写过的爆款文章:《出租司机给我上的MBA课》。
文章被搬出来,先是一惊;然后是欣喜;再然后陷入思考。让我震惊的原因是:原来这篇文章是他写的啊!?这篇我很喜欢,它勾起了我很多的回忆,曾经一度有想做出租司机的想法;做任何事,能够像这位出租司机一样专业,就没有做不好的。而生活中处处留意、用心思考、持续积累如刘润这般,将来也一定能够有大的作为。
然后,刘润用很长的篇幅去解释每一句话,在解释第一句话时,上来就说:
太有表达欲的人,是写不好文章的。
有一种啪啪打脸的感觉,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有时候想写的,想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欲太强,自顾自的说,为了表达而表达,满脑子里面都是我,我的,我怎么样......而并不知道“真的要写好一篇文章,心里面装的不是‘我’,而是‘你’。”
一个朋友去参加spenser在上海主办的写作课,回来之后请他分享课程收获,一向表达欲很强的他只是淡淡的说:“不要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多想想你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
用单反相机式的观点聚焦写服读者
连续三个例子都是为了服务他的那个有关“诚信”的观点,放在最后的李嘉诚的例子更有说服力。李嘉诚的这件事,这个做法以前在别的文章上看到过,现在读刘润文章中的文章,依然很认同。
用游标卡尺式的用词拿捏服务读者。
自己并不算是刘润的粉丝,《5分钟商学院》仅仅是听说而已,倘若他对专栏的态度如他所说那样:
我写文章有一个非常大的习惯,写完之后要不停修改删减。
比如说《5分钟商学院》,每一篇文章的生产流程,都是先从 2 万字左右的素材里,先整理出 2、3 千字的文章。然后,我再一个字一个字的删减到 1800 字左右。
那么这个专栏真的很值得订阅。这让我又想起了富兰克林学习写作的方法
...... 我偶然看到了一本《旁观者》的零本,是第三册,在这以前,我从未曾看见过这个刊物。我买了这本散册,反复读了几遍,十分中意,我认为文章写得好极了,如果可能的话,我想模仿它的风格。因此我拿了几篇论文把每一句的思想作一个简单的摘要,接着把它搁置几天,然后不看原书,用我自己想得起来的合适辞句,把每一点摘录下来的思想用完整的句子表达出来,又凑成整篇的论文,使它表达得像以前一样地完整。然后我把我的《旁观者》与原来的比较,发现一些我的缺点,作了修正。但是我发现我的词汇贫乏,或是说我不能很快地想起适当的词来用......
《5分钟商学院》不就是富兰克林的《旁观者》么!
在这个观点中刘润又引用马克吐温的例子:
我今天没有时间给你写一份短信,所以今天只好给你写了一封长信。
记得中学的时候,老师曾要求我们每天写日记,字数要求每篇100字,但是要不多不少,正好100字,还要把事情表达清楚。据说这是一位国学大师要求他学生练习写作的方法。老师当年的方法,坚持下来到现在的人,其写作功底一定非常厉害。
刘润的三板斧分享完了,而我也被他成功圈粉。他分享的三板斧看似简单,要达成他那样的功力,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思考。
今天的搬运工作到此结束,希望他/它能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