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NO.1》
这本书是由日本著名实干家、便利商店7-11创始人铃木敏文所写。非常幸运的是,这个世界属于实干家和行动者;但遗憾的是,这个世界上的实干家非常少。大多数人认为想法才是排第一位的,错了。你的言行才是想法最直观的体现。想得多没有用,它只会阻碍行动。
这次我们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完美主义的真相。”
『对比』
完美主义这个词,最开始是对行业顶级高手的形容。
可是,渐渐的,这个词被滥用了。
许多普通人也开始用完美主义来形容自己。
这多少有点给自己脸上贴金的意思。
高手的完美主义是做事的精益求精,不出一点差错。
普通人的完美主义是反复思考,不断给一些事立标准,划界限。
比如,不少人想要健身。于是,他们开始规划健身房、购买健身服和健身包、罗列健身洗漱用品、规划健身时间、选择最合适的健身卡办理时间、配置健身餐等等。
总之,他们会思考健身的方方面面,直到各方面都合适之后,才开始。
但是,真正想健身的人不是这样的,他们换上运动鞋就出发了。
别管是绕着居民楼跑两圈,还是出去跳跳绳,他们二话不说,立刻就下楼了。
然后,做了万全准备的大多数人,去了3次健身房之后,所有的设备都会被扔到角落里吃土。
他们想出门健身的念头,被收集装备打消了一次,接着被收拾洗漱用品又打消了一次,最后被运动鞋上一点污渍彻底打消了。
『反转』
跟你想的完全不一样。
我们对一件事规划得越周密,越说明你不想做这件事,而不是你很想做这件事。
比如,有人说我先学学拍短视频,再做这个行业。
除了从业者,对大多数知识付费课程来说,很少有人学完之后还跟进去做的。
比较常见的情形是,大多数人都是学完就放那里不管了,学完就以为自己学会了,就觉得自己已经拿到结果了。
而作者所采访的大多数行业高手,几乎都是边做边学的。
没错,做在前,学在后。
那些人都是先做起来,遇到了实操上的具体问题,并且实在是在网上搜不到结果,才付费请教其它行家的。
相反,所谓的“规划”,无非是给自己一个希望,给自己一个门槛,觉得自己方方面面做好准备后,就事半功倍了。
但这是典型的自己给自己画饼,自欺欺人。
真实的结果,一定是从“持续行动”中拿到的,而不是从“持续规划”中拿到的。
真正想做的人,已经开始行动了。
如果你只是思考和规划,说明你并不想行动。或者很可能是给自己一点心理安慰,觉得自己没有浪费时间。
这就像那些刷短视频的年轻人,刷了一下午的搞笑段子,突然刷到一个知识性内容,就觉得自己这个下午非常充实了。
『差别』
那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
答案是四个字:情绪价值。
如果你不想做一件事,你需要其他东西给你提供情绪价值。
就拿健身来说,你会找个性价比高的健身房,给自己提供占便宜的情绪价值;你会买好看的健身服装,给自己提供光鲜亮丽、拍照好看的情绪价值;你会规划健身时间,给自己提供做事有条理的情绪价值。
但是,真正想健身的人,出门跑两圈就能收获足够的情绪价值。
也就是说,健身这件事能让他感觉很美好,根本不需要其它任何辅助的东西。
我们常说,判断一个人是否能成功,不要看他说了什么,而要看他做了什么。
如果他需要很多外在条件来辅助他,那么这样的人不管做什么,都不是出于热爱。
而一个人真的喜欢做一件事,是不看环境和条件的。
就像北大数学系老师韦东奕,采访时,他穿着非常朴素,手里拿着一瓶矿泉水和几个馒头,因为研究数学已经给他提供了足够的情绪价值。
所以,在新闻报道中的任何场合,比如发布会、交流会和银行柜台上,他都能心无旁骛地研究数学。
这才叫想做,这才叫热爱。
总结一下,反思一下自己吧,你平时做了多少没有必要的事情,尤其这些事情对你拿到结果一点帮助都没有。对大多数人来说,其努力和投入程度,根本谈不上什么完美主义。它的作用就是自我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