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阳白虎观书院,又名“五谷庙”、“洪山庙”。为东汉“明章之治”时期,“殿中无双丁孝公”早年读书、立说,教授《欧阳尚书》的学堂。位于中国“万里茶道”河南舞阳定陵(北舞渡)陆路节点——善德村北一高岗上。“防微杜渐”“干云蔽日”成语来自丁鸿在白虎观书院开门授徒的传世恒言。
据《后汉书》载,丁鸿父亲丁綝与恒荣为东汉早年历史名人,先后生于公元前24——17年。丁綝初为县尉,随光武帝,拜为偏将军,公元25年封河南(洛阳)太守,后封定陵辛安候、陵阳侯。恒荣少年习《欧阳尚书》,拜博士九江朱普为师,勤学不倦,15年不回家。在九江教授生徒数百人。公元43年,恒荣60岁征召大司徒府,拜为议郎,教授太子。公元52年拜太子少博,公元54年拜太常,公元59年封关内侯。
相传,丁鸿生于公元12年左右(王莽始建国四年)。公元25年,丁鸿13岁从家乡定陵(北舞渡)到九江,跟随恒荣学习《欧阳尚书》,与九江人鲍骏拜恒荣为师。公元59年,父綝殁,丁鸿让封地给年幼的弟弟丁盛,逃到西汉藩国——东海国。在东海国与鲍骏相遇,丁鸿装作不认识好友鲍骏。鲍骏挽留丁鸿长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动丁鸿回到家乡定陵(北舞渡),接受侯国封地,教导年幼弟弟成长,在定陵汝水之阳,五谷庙(今善德洪山庙)开门教授学徒。
公元67年,鲍骏上书汉明帝刘庄,称丁鸿“经学至行”。汉明帝很欣赏丁鸿,被任命为持中(皇帝直接任命官职)。公元70年丁鸿任射声校尉(随时听候皇帝诏令,又称持招,相当现在贴身秘书)。公元79年,汉章帝刘炟诏令丁鸿与广平王刘羡以及诸名儒楼望、成封、桓郁、贾逵等人,在北宫的白虎观讨论《五经》的同异,由五官中郎将魏应主持承制问难,侍中淳于恭奏上,章帝亲自称制临决。丁鸿因为才学最高,论难最明,受到诸儒的称赞,章帝也多次予以赞美。当时人叹道:“殿中无双丁孝公。
公元80年,封丁鸿为鲁阳乡侯。汉章帝对丁鸿喜爱备至,先后封丁鸿为校书(秘书)、少府(管理皇帝财务机构)。公元86年,封丁鸿马亭乡侯。汉和帝时,升任丁鸿为太常(朝廷宗庙礼仪之官)。公元92年,丁鸿升任司徒,汉和帝任命丁鸿太尉兼卫尉。为平定“窦氏”,稳定朝堂,罗马帝国来朝,“永元之隆”奠定了基础。
公元94年,永和六年丁鸿殁。汉和帝赐赠优厚,修丁鸿祠堂,建“防微杜渐”“干云蔽日”石坊。御赐丁鸿开门授徒的五谷庙(今善德洪山庙),为“白虎观书院”,以示纪念(比常理有增加)。丁鸿声名远播,门下枝叶繁茂,远方来的数千人。彭城人刘恺、北海人巴茂、九江人朱伥都官至公卿之位,师出丁鸿门下“白虎观书院”。
(作者简介:王亚东,高级工艺美术师、副教授、九三中央书画院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