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教室,有家长打来电话,说,谢谢老师,他真的学会了。我说,不用谢。不是客气,是真的不用谢。因为本质上,他并没有学会什么。他学会了,部分下周考试要用的知识,在一个短的时间内有一定的印象,但在更多的地方,他和我,都没有,成功。不用谢,但是有几个点,或许可以思考一下:
我小的时候看过一个幽默故事,问一个去英国的人最惊奇的事情是什么?那人回答说,最让我惊奇的是,他们的孩子才四五岁,竟然能够说英语。一个人如果身在楚国,似乎他天生就能够说楚语,如果生在鲁国,他自然而然能说鲁国方言。这个似乎和自然的背后,其实都是人为的力量。人为塑造的环境。环境生成行为。不只是语言,还比如,学习的意识和行为。是的,除了侥幸的内在理念生成,我们大部分人的行为和生活模式都是环境生成。环境,一些理念,一些沟通,一些日复一日,他所观察到,潜意识模仿的行为,习惯,模式,一些更日常,因其在日常生活中普遍,重复而深入骨髓的东西。环境力量之大,很难通过,数次或者数十次的说教,让一个说楚语的孩子,开始说鲁国话。然而,这并不是他的错。
你当着他的面,把月桂花冠扔到地上,然后转头对他说,你要好好学习。你并没有尊重学习及其本身,并没有真正在乎这个孩子最后有没有丰厚的内涵和旺健的精神。在日常的言论中和个人的追寻中,你更在乎的是镶满钻石的,闪耀的,黄金的,富于“价值”的王冠。你希望孩子能获得学习这一块敲门砖?你想在学习之树上直接摘果?可是,他从来不知道,热爱学习,渴望学术成就,或期待文化养成,于平凡生活中塑造伟大人格呀。那大树的根被伐断了,他双手空空的回来,这并不是他的错。
学习在他的生活当中,那些空间和时间中,行为和模式中,并没有痕迹。你为他精心营造的家庭里,并没有高大的书柜,经典的书籍。你在浏览购物网页,他也从来不知道,我们有很多买书的渠道和书目的推荐。他从来没有看到,也不理解,阅读和学习是生活的常态。看着电视的时候,你突然对他说,你快进去学习了,这是你的责任。无中生有,但是其实从无中,很难生出有来。他没有得到一种热情的感染,理念的引导,行为的模仿。他还不满十五岁,如果他没有从无中生出有来,这不是他的错。
他今天有犯错吗?如果没有犯错,那是不用考虑教育的。你把教育当成了治病的药,而不是日复一日滋养我们的粮食,音乐和水。因为这样最方便。可是种庄稼,不是在之后种,而是在过程中种呀。树谷,一树一获,树木,一树十获,树人,一树百获。怎么敢如此积极主动地对待草木,而如此消极被动地对待人呢?
你有没有,那种焦急和浮躁?你关心结果,胜于过程,关心表象,胜于本质。你以为他学会了。你以为达到目的了。其实结果是由本质决定的。有时候,要用很长很长的时间,才能讲出结果的故事。但本质从不说谎,也从不缺席。学习是一种表达,尽管有时候,表达的慢一些。如果你因为,看到短期的虚幻的果实,感到满足,而没有去反思,调整,帮助,支持,如果他从来不关注自己的学习本质,这不是他的错。
这不是他的错,这不是他们的错。不能完全丢给他们,那些成长的压力和愧疚。哦,他们,还没有满十五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