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美国在二战期间,一名母亲把他的四个儿子送上了战场。不幸的是她三个儿子在战争中接连死亡。
唯一幸存的儿子,此刻正被困于敌人后方,美军作战指挥官了解情况后,为了不让她失去最后一个儿子,毅然决定派遣队伍前往拯救瑞恩,并将其脱离战场的故事。
影片故事情节运用了很标准的”总——分——总“的方式来叙述。
一、开头
一个人老头和他的家人来到一个纪念公墓前,老头走到一个十字架下,情绪激动陷入了往事的回忆。
接着镜头转到美军登陆诺曼底的战斗场面,米勒上尉带领队员们攻占海滩,虽然胜利了,但是队伍损伤惨重,这个时候他们应该继续向德军进攻。
但是米勒上尉接到了上级的命令:寻找一个叫瑞恩的伞兵,并让其撤离战场。也就是说找到瑞恩后,告诉他可以回家了。
原因是,瑞恩的三个兄弟阵亡了,上级领导发现后,觉得把3份阵亡通知书同时递给瑞恩的母亲,这个打击对她来说太大了,万一瑞恩也阵亡了,通知书就变成4份了。
所以,为了让这个孤零零的母亲减轻丧子之痛,决定让她最后一个儿子从战场中回家。
二、 发展
米勒上尉接到任务,马上组织了8人队伍,前往瑞恩跳伞的地点进行寻找。大家对这个任务感到很扯淡,战争期间,不去打敌人,却要在战场上找一个人,通知他可以回家了。
凭什么他可以回家?就因为他的3个兄弟战死了,还有个孤零零的老母亲?
可是谁家没有兄弟,谁家没有父母呢?为什么8个人冒险要去救一个人?
在寻找的期间,他们几经辗转,在一次巷战中损失了一位队友。碰到了其他队伍的人,还以为找到了瑞恩,在告知消息的时候,却发现这完全是一场误会,米勒上尉找错了人。他不得不再次查找瑞恩的线索,在一个连队的列兵口中得知,瑞恩跟随一名上校去兰姆勒为防守一座桥。
在前往途中,经过一个雷达塔的时候,米勒发现了几名敌人躲在雷达塔附近埋伏。向队友提议要把这个点给端掉,但是大家都建议不要去冒险,因为前面已经牺牲了一名队友了,不想再还没有找到瑞恩之前,又有队友牺牲。
但是米勒认为,端掉敌人的埋伏点是为了战争的胜利,也是任务。果断做出作战计划后,不出所料,队员里的一名军医牺牲了。
队员之间又一次产生了矛盾,用8个人的生命换1个人的命值得吗?万一瑞恩已经死了,万一他不值得他们去找呢?最后米勒力排众议,继续带领大家前进。
三、高潮
米勒上尉在兰姆勒找到了瑞恩,他们正在守卫一座桥,防止德国人的坦克经过。当米勒把消息告诉瑞恩,他对兄弟阵亡的消息感到难过,但对回家提出反对。他觉得他应该执行上级的命令,守住这座桥。
很显然,瑞恩的做法符合了导演设定的士兵形象。他们需要在战场上服从命令,需要为了国家身先士卒。
瑞恩想回家,大家也想回家,但因为战争,大家不得不奔赴战场,有的兄弟同参军,有的父子齐上阵。瑞恩的坚持,让米勒一行人也留下来共同守卫这座桥。
四、结尾
故事的最后他们坚守到美军的飞机到来。米勒阵亡了,瑞恩也最终回到了家。
镜头又回到了现实,老头泪汪汪地站在公墓前,原来他就是瑞恩。
整部影片下来,情节脉络清晰,镜头衔接也流畅。但是有些地方不严谨。
1. 开头经典的诺曼底战役,美军在登陆的时候,运兵船基本靠岸了,已经是浅滩了,怎么士兵还有潜入深海的感觉?不知道导演是什么用意。
作为经典战役,本应该有大批坦克打前锋的,但镜头没有显示。士兵们直接跳水登陆,没有一点反击德军的画面。美军先进的武器哪里去了?这是直接拿人堵炮口吗?不科学。就算是要表现战争的残忍,也不符合实情,显然导演缺乏战争的史实知识。
2. 男主是瑞恩,影片开头观众是以瑞恩回忆的视角来进入故事内容的,但是镜头转接到了诺曼底战役,瑞恩参与了这次战役,但是并不是以瑞恩的视角展现,而是以上帝视角,来记叙这件事情。
3. 关于士兵厄本,影片中一个懦夫的形象。在看到德国兵过来的时候他趴在坑道里瑟瑟发抖,他旁边的德国兵离得这么近,怎么会看不到他呢,这太不科学了。
还有队友和德国兵在阁楼上肉搏的时候,厄本被队友呼唤,他害怕地站在楼梯里吓得腿软,杀死队友后的德国兵怎么不杀他?这就很疑惑了。
最后,想不通为什么网友对国外的战争片追捧至极,却对国产片吹毛求疵。这部影片开头的战争场面完全不符合历史。
有的网友称这部电影表现出了战争中的人性,而国产战争片情感主义太浓烈。
外国片子战争胜利后的表现是悲伤,国产片子战争胜利后表现是高兴、开心。你觉得国产片不好,情感被刻意煽动,情绪被大众鼓吹。
我想说,外国的片子讲的是侵略战争,是非正义之战,国产片子是卫国之战,是正义之战。
我为抵抗侵略,维护正义而自豪,怎么了?国家情况不一样,所以影片表达的内容也不一样。
所以,我们应该多了解一些历史,别吹毛求疵,对国产作品多一些自信吧。
图|网络
文|文先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