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意识有了解吗?或许这又是一个标题党,或许也不是,关键看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在如今这个社会,学习或许都成了一个鸡汤词,但,如果真不学习就会落后,就没法看清这个世界,看清你身边的人,当然也包括自己。心理学老师给学生上课经常会说这么一句话:心理学是人人都应该学习的学科,想要学好心理学,首先要学习了解自己。
在这里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真的知道我们所做的决定背后的缘由吗?
或许因为最近在听一些心理学的内容,我时常会瞎想,于是就出现以下内容:
一次次偶然的事件,堆砌成了目前的现实。背后隐含着的是自己一次次选择的结果。这就像是在一次游戏中与外界各种事物进行一次次交互,从而带来一次次不同的结果与体验。不同的是,游戏有一定的内存,有一定的情节,它有一个固定的界限。而现实社会却没有,我们都是这场社会游戏中的玩家,这个游戏没有任何剧本,没有剧情,没有边界,一切都是选定的发展方向,这就像是树冠的生长,但是被放弃的枝丫不会再有新枝长出,所有的资源都会转移到选择的那个枝丫方向上。也就是说,在这个社会中只能往前走,做一个个选择,也只有在选定了自己选择的岔路口后,才会有下一步的发展。试想,把整个社会的比喻成一个大型的网络游戏,比如说魔兽世界这样,几十亿人口同时在线,游戏中我们每天也上班,也有生活,有家庭。平时每天的遇到的人,每个人头上都有一个树冠形的选择分叉,越年长的人树冠越大,能清楚地看到他人生中的每一个选择,而且树冠的高大,密度等等都会相应显示一个人的相关信息。
在这个游戏中,我们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在玩,并且每个人所处的阶段不同,面临的选择也就不同,而每一个阶段的每一个选择都是在描绘自己头上树冠一样的人生总览图。并且这个游戏的开始原点,是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逐渐成长直到生命的终止才退出这个这个游戏。
因此,对于每一个人包括婴儿在内,我们除了所处的地域环境不同以外,剩下的就是我们的选择。我们的选择不同,也将谱写出不同的人生。而我们所做的所有选择也都是基于两种东西。一种叫意识(conscious),另一种就是潜意识(unconscious)。
首先,解释一下概念,维基百科解释:
意识,人在思考时或像感受图像一样感受到自己的所思所想亦是人的意识。日常的解释, 也称自我,是人有意识的心智,是心灵中关于认知、感觉、思考以及记忆的那部分。
潜意识,是指那些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不能变成意识的东西。
冰山理论,人的意识组成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识),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却对其余部分产生影响(无意识)。
通过,冰山理论,我们了解到,可能人的意识,只是叫做“自我”的一个东西,它可能只是整个我的一小部分,并非全部。而我们的意识起初是不存在的,只是通过与外界的接触,进而形成的 “自我”。比如小时候父母的灌输,读书时老师的教导,成人之后,身边朋友爱人的影响等等。一步步逐渐形成了你现在的意识 (“自我”)。
于是,在我们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选择,起初都是父母帮我们做决断,慢慢地变成,用父母的教导来处理选择身边发生的事。再后来,经过学校老师的教育,又给了我们更多的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而这些内容变成了一个个便条放置于大脑中。于是,在我们走出校园,面对这个社会时,我们无形之中会把这一个个便条当做人生的准则,这也最先逐渐造就了,我们的认识就是我们自己对外界的认识,实则不然。这之中很多选择看似是自己的抉择,实则是根据外界的教条让我们做出的选择,而,其中有一部分是潜意识跑到意识层面做出的选择,或许我们自己都没有发觉。而那一部分潜意识或许才是 “真正” 的我。本真的我。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主动地对人的性格和行为施加压力和影响。在此,维基百科也解释到潜意识指那些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不能变为意识的东西,比如,内心深处被压抑而无从意识到的欲望。因此,有些看似不合理,充满负能量甚至是肮脏的想法或者做法,都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这点也和弗洛伊德在探究人的精神领域时的决定论原则一致,他还认为事出必有因。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点小事,如,做梦,口误和笔误,都是有大脑中的潜在的原因决定的,只不过是以一种伪装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
综上,我们在生活工作中,所做的任何选择,发生在自己或是亲戚朋友的任何小事,也都并非是表面关系那样,或许这里深藏着潜意识的决断。而,我们一直所追求的成长,或许也是在意识与潜意识方面的认识的提升与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