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狐朋狗友让我给他推一本经济学读物。我也没读过两本经济学,怕误人子弟,就没推荐,只告诉他,我自己在读薛兆丰。
过了一会儿,他发来微信说,上网查了一下,有人批评薛兆丰,说薛的学术能力很差,思想主张很老,书写的很皮毛,人却又张扬。
我问他,那批评者应该有推荐己方的重量级著作吧。
狐朋狗友说,有,但是,发现啃不下去。
1.
个人非常喜欢学历史,可能是因为从小没人讲故事,我必须自我满足吧。当然后来知道历史并不是故事了。
说到历史,我特别感谢袁伟时。
袁伟时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过一篇反思义和团运动的文章,完全站在历史课本观点的对面。
从那时候起,我领会到,读历史应该有尽可能多的角度,而我们最权威的课本,也只是其中一个角度而已。
多年以后,当我和一个学历史的校友分享这个故事,那位校友说:袁伟时?呵呵。
说完他就给我列了一排,“真正”的历史学书单。
他所列的书单,我并没有记下来。后来很多年,因为史观升级和分歧,断断续续扔掉、送掉很多作者的很多书目,我想也会有书单中的几本吧。
但是无法否认,被我丢掉的作者,和仍在案头的作者一样,铺就了我认识升级的小路。
2.
在一个读书群里分享心得,我分享的是《乌合之众》,因为当时我对“互联网运营”、“用户思维”之类的感兴趣,而这本书在某些角度上给我提供了思路。
我还没有说完,有一个人就很无理地发了一个白眼表情,然后说看《乌》完全是浪费时间,还是推荐你读曼赛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吧。
我当时确实没好气,就回了他一句:那本书是《欢乐颂》里安迪推荐的吧。
于是,在后续的讨论里,那人再也没出现过。
3.
鄙视链时刻存在,在所谓“读书圈”里的表现就是,你读任何书都会被人鄙视。通俗的会被学术的鄙视,学术的会被严肃的鄙视,严肃的会被小众的鄙视……
这就到头了吗?
没有,这仍然很偻逼,因为更厉害的人,都是自己写书给自己读。
但仔细一想,读《不朽》的人,真的就比读《解忧杂货铺》的人高明许多吗?
读书最重要的,一是要对读者有帮助,二是要和读者自身的水平契合。
对于入门水平来说,薛兆丰的书足够通俗易懂,读完以后如果不满足,完全可以进阶,进阶以后,也可以再回头抛弃,至少那个时候,我们已经入门,能够了解经济学的各种思潮和学派,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多的参考延伸阅读。
避免读到烂书,在这个时代已经相当容易,然而,比读到烂书更糟的问题是,选择了那么久,我们连一本都没有开始读。
我们的自知,从什么时候,“成长”到连小孩子都不如了呢?
一个一岁半的小孩费力搬起了一块方砖,我们夸他,力气真大。
但如果我们说,小孩你差得远,想练成叔叔的肌肉吗?你必须要每天在专业指导下锻炼3小时,每组肌群都需要专业的运动和器材来锻炼,还要配合高蛋白低能量的饮食吧啦吧啦……
你以为小孩会非常羡慕并且崇拜你吗?不,他如果足够胆大,就会说你:
傻逼!
傻逼翻译成汉语,就是:“做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