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高志短,是黛玉的特点,也无可指摘,因为她的时代和环境都不允许她去立身扬名,她的身体素质甚至不允许她成为一个贤妻良母。她自觉“恐自不能久待”,这样一个命不久远的人,指望她去“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未免勉为其难了。
很多诟病黛玉的人说,黛玉有咏絮之才,却没能像宝钗一样做一个能帮助别人温暖别人的人,成天汲汲于小情小爱之中,真是白读了那么多书,浪费了她的才华。
这又涉及到了局限性的问题,前一个例子说的是阶级局限性,这个说的是时代和性别的局限性。
黛玉所在的时代,对于女性有种种限制和压抑。由于生产力水平的落后,封建时代的社会结构是男主外,女主内的形式。男子的世界除了家庭,还有外边的广阔世界;女子则只能困守闺阁,她们没有养家糊口的责任,也没有驰骋大千世界的自由。
这种一刀切的社会分工,使得很多能力不强志向不高的男子不胜重负,也使得很多优秀的女子不能施展才干。彼此都很痛苦。
现代社会讲究男女平等,女子也可以读书、自主立业和成家。但是出现了新的一刀切:你有才干,你有智商,你就有义务承担更大责任,做出更大事业来报效社会,否则就是没出息。
其实,现实中,那些能“立一番事业”的人是非常难得的。第一要有相关天赋,第二要有相应的志向,第三要有适合的机遇——三者缺一不可。
话说回来,有才华却没有做出足够的社会贡献,至多是令人遗憾,却不足以构成罪过。每个人都有在有限条件下选择自己人生的自由。
近年来,国人的生活水平提升迅速,实用主义的倾向也甚嚣尘上。读一本书,学一样东西,总有人问:这有什么用?
相应的,我们的传统审美也受到了很多挑战,像林黛玉这样的生活和思想,还值得我们推崇和欣赏吗?很多人通过狂贬林黛玉来证明自己的现代观念和思想解放,他们害怕成为林黛玉,害怕像她一样陷入苦恋、事业无成、短命而终。
我想说,林黛玉象征着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斯文、精致、细腻、优雅,是杜甫诗中“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式的美人。她遗世独立,自怜又自持,自伤又自尊。因为环境、时代、性别的限制,她的才智无从施展,她的情感和注意力都集中投射在爱情上,这也造就了她爱情的高度纯粹和忠贞。
我们的现实生活是忙碌实际的,甚至是蝇营狗苟的,黛玉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在我们看来并不实用,今天我们也未必需要效仿她、成为她,但是我们欣赏她,就是欣赏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美。
花儿谢了,她吟着诗,把它们安葬,燕子回来,她留着帘子等着它。她爱一个人,却不说出来,在他送的旧帕上题诗。他们彼此没有任何信物、承诺,甚至没有明确的表白,可是他们在彼此心里,睡梦不忘,生死无悔。这样的爱情,难道不值得我们敬重和欣赏吗?即便是小情小爱,又有几人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
从世俗眼光来看,黛玉未婚而逝,短命悲催,是失败的典型。可是从美的角度来看,黛玉任情任性、纯粹精雅的一生,却浓缩了别人漫长苟活生命的精华,也未尝不是一种成就。
宝钗为何能对黛玉的敌意和挑衅一再忍让,最后以兰言解疑,彼此成为知己呢?因为她最懂得黛玉的美好,事实上,宝钗是羡慕着黛玉的纯粹的,她虽然不能成为黛玉那样的人,但是心向往之。
宝钗是现实的温暖,黛玉是缥缈的美。不要问美有什么用,美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大的用处,她是我们在深陷泥泞时看到的头顶星光,是我们在一地鸡毛的日常之外的春花和大海。
我们不必、也不可能成为林黛玉,但是我们可以在心底为她留一席之地,这样,我们才不至于被这野蛮浊世完全吞没。她是我们理想中自己的灵魂,是我们最初的坚贞,也是我们最后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