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书

我向往爱情,是从看到大师们的情书开始的。爱情是如此美好,而大师们因爱而写出的文字,则更加浪漫美好。这些文字读起来,如三四月微醺的春风让人沉醉,如冬日的火炉让人温暖。斯人虽已逝,但他们的爱情,因为这些美好的文字,而永远留存。

先来欣赏一下我喜爱的大师们的情书,大概是因为有了爱情,这些平平淡淡的文字才有了生命。即使过去了许多年,字里行间那些浓浓的爱意与温柔,仍然能透过纸背,穿透时光,打动人心。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形状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致张兆和


我寄你的信,总要送往邮局,不喜欢放在街边的绿色邮筒中,我总疑心那里会慢一点。

——鲁迅致许广平


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一定很可爱。而且,假如你老了十岁,我当然也同样老了十岁,世界也老了十岁,上帝也老了十岁,一切都是一样。

——朱生豪致宋清如


今天早晨起来拔了半天草,心里想到等你回来看着高兴,荷花也放了苞,大概也要等你回来开,一切都是为你。

——闻一多致高孝贞


银河,

你好!做梦也想不到我把信写到五线谱上吧?五线谱是偶然得来的,你也是偶然的来的。不过我给你的信值得写在五线谱里呢。但是我和你,是一直唱不完的歌。

谁也管不住我爱你,真的,谁管谁就真傻,我和你谁都管不住呢。你别怕,真的你谁也不要怕,最亲爱的好银河,要爱就爱个够吧,世界上没有比爱情更好的东西了。

——王小波致李银河


我这么喜欢看大师们的情书,大概也和我自己没有收到过什么情书有关系,“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也许吧。不过这辈子大概也没机会弥补这个遗憾了。

我和老公刚认识的时候,是在同一个单位,天天见面,自然也没有机会写情书。后来结婚后,老公有一次出差到柬埔寨做一个援建项目,一个多月,那是我们认识后分开时间最长的一次。那一次老公给我写了两封信,这大概也就是我们之间唯一的两封信了,也不能算做情书吧,因为里面没什么情话。因为当时邮政效率还没那么高,第二封信发出一个多星期后,老公的人都回来了,我却还没收到他的信。

虽然我没收到过老公的情书,不过老公给我唱过情歌哦。老公刚追我的时候,在某次活动上坐在我的对面,抱着吉他唱歌。后来我才知道,那次几乎所有人都看出他在追我了,他是在对着我唱歌,而我还在那里猜:“这个人到底是什么意思?”

后来我被老公带动得也喜欢上了唱歌,我们俩结婚后买的第一件大电器,就是音响;第一件小电器,就是话筒。刚结婚的时候,我们暂时住在单位的周转公寓里,那是单位为了刚结婚还没有房子的双职工安排的周转用房。周转公寓在单位大院的地下室,里面除了我们,还有另外几对小夫妻。

刚买了音响和话筒的那段时间,我和老公天天晚上唱歌,两个人唱得乐此不彼。后来有一天某邻居和我聊天,问我:“你们是不是要参加什么唱歌比赛呀?天天都能听到你们两个唱歌。”我这才知道,因为隔音条件不好,我们的歌声大家都听到了。知道了真相的我非常的汗颜,再也不好意思肆无忌惮地瞎唱了。

最后,以余光中的一首诗《风铃》作为结尾吧,这首诗被老公抄在泰戈尔的《新月集》扉页上,是他送我的礼物之一。


《风铃》  余光中

我的心是七层塔檐上悬挂的风铃

叮咛叮咛咛

此起彼落 敲叩着一个人的名字

——你的塔上也感到微震吗?

这是寂静的脉搏 日夜不停

你听见了吗 叮咛叮咛咛?

这恼人的音调禁不胜禁

除非叫所有的风都改道

铃都摘掉 塔都推倒

只因我的心是高高低低的风铃

叮咛叮咛咛

此起彼落

敲叩着一个人的名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前两天我上课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已经被情侣包围。如下图(自寻亮点)。不禁感叹世风日下,这年头单身狗没法生存了......
    抱紧小海豚阅读 3,443评论 2 3
  • 书信似乎在现在这个事事都可以用电话短信微信邮件来解决的世界,已经逐渐成为了多余,许多人挤不出一封信的时间,去静下心...
    读书姬阅读 13,775评论 2 35
  • “生命中最美丽的一次邂逅,就是我遇见你时,你恰好喜欢上我,而我最快乐的经历,就是可以陪你一起慢慢变老,看见你为我哭...
    午時風阅读 5,851评论 16 51
  • 今天是5月20号,寓意:我爱你。在这意义非凡的日子里,我想给我的老公星星写52封情书借以表达我对他深深的爱。 第一...
    咖啡豆小姐啊阅读 5,716评论 0 0
  • 说到“无常”,人们都谈之色变。 念小学时,学校组织看马戏。戏里有一杨老头 长得高大魁梧。每每登台时,都是着红绿绸缎...
    篱笆影阅读 3,652评论 1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