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名李一冰先生的大作《苏东坡新传》久矣,始终未曾拜读,而今得缘,细细阅之,方对这个文学天使,文学精灵的生平秉性知晓一二。
我读书慢,加之一冰先生文学艰深,我唯愿一步一阶的拾字而进,小心敬仰这位天才诗人的生平。
东坡先生是蜀人,作为在以文章取士的宋代,东坡先生与弟弟苏辙无疑都是大才,这在刚被朝廷发现时,宋英总和韩琦对苏轼的任用意见对话中就可见一二,宰相韩琦说:“苏轼是前程远大的人才,将来自然应当为天下使用的。关键在于要朝廷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都尊敬、爱慕、拜伏于他,并都希望朝廷任用他时,然后再采用他,那就人人都不会再有其它的话说了。
现在如果一下任用他,提拔得快了,那天下的士人,可能会有意见,这样以来,反而增加了苏轼的麻烦。”
这里不得不佩服韩相的眼光长远,他是希望把苏轼朝着太平宰相的目标培养的,按道理来说,这也是人才历练的正途,苏轼有文采,文名播誉天下,可是他年轻,缺乏经世历练的经验,也缺乏处理俗务,尤其是人际关系的阅历,这在他对新法譬如免疫法的前后看法的差异,就可见一斑,宦途的游历,政事的变迁,让他能更客观的去面对像王安石的新法和民间的实际需求这一类的事务判断。
苏轼的秉性是客观的,这让人不得不对王安石退休后方才遇到和接纳苏轼并化为精神的挚友而感到遗憾,每每想起,不由得慨叹,如果王安石变法初期任用的是苏轼,那么新法的命运是不是会有不同的走向,也未可知。
那个时候苏轼涉世未深,对于天下格局,民间疾苦尚未了然于胸,但是他正直、豁达,敢于直言的性格一定会给王安石以及新法以莫大的助力,如果他能打动王安石并获取足够信任的话。
纵观半部苏东坡新传,随着变迁,苏轼一直在宦途游历的节奏中生活,这并不妨碍他的文学创作和聪敏才思的发挥,他也许不是一个精明的干吏,可却给我们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诗人。这让我们一个现代人来选择,我宁可自私些,选择那些灿烂华彩的诗篇。
诗人在命运多舛中的创作总是会带有讽刺的,这也就牵出来后来的乌台诗案,苏轼因为这件文字案饱受折磨,可是敏感的诗人在这里却表现出了超人的韧性和胸怀。
他在被定罪的前一晚还能坦然处之的酣然大睡,深深的打动了派小黄门来探寻诗人胸怀的神宗皇帝,竟而坚定了对苏轼仍旧采取宽容和保护的策略和决心。
皇帝是爱护苏轼的,苏轼也同样是个重感情且感恩的人。
这里摘录一段:
苏轼承旨毕,太皇太后忽然说道:“官家在此。” “适已起居(行礼)过了。”苏轼恪恭谨对。 “有一事要问内翰(宋称翰林学士),前年任何官职?”太后询问。 “汝州团练副使。” “今为何官?”太后再问。 “备员翰林,充学士。” “何以至此?” “遭遇陛下。” “不关老身事。” “那必定出自官家。” “亦不关官家事。” “莫非是大臣论荐?”苏轼恭问。 “亦不关大臣事。” 苏轼大惊,郑重回道:“臣虽无状,必不别有干请。” “久待要学士知道,”太后说,“此是神宗皇帝的遗意。神宗皇帝饮膳中常看文字,看得停箸不举时,内监们都知道定是苏轼写的什么。他又常常称道:奇才,奇才。不幸未及起用学士,就上仙了。” 苏轼听到此处,禁不住感情激动,失声痛哭。太后和皇帝也都流下泪来。随命赐坐,吃茶。 “内翰,内翰,直须尽心奉事官家,即是报答先帝的知遇。”太后郑重叮咛。苏轼拜辞,太后命撤御前金莲烛,送学士归院。
自此,苏轼一面尽力经筵,教育这位年轻的官家,遇事直抒己见,不顾一切地言事,只为报答先帝和太皇太后的知遇。
如果我们世故一点,如果我们功利一点,我们这里一定会劝导苏轼依靠皇家的爱护,明哲保身,一面博取人望,一面在仕途上拾级而上,终至仁宗皇帝期望的太平宰相,可苏轼终究是那个耿直而又理想主义的苏轼,而我们也应该为我们的狭隘而汗颜。
没有伟大的胸怀,哪里来的伟大的诗篇。
以至朝云都取笑他,有一日,苏轼退朝还家,食罢,按照他的养生法,在室内扪腹徐行。旁有侍儿,他忽然指着自己的大肚皮问她们道:“你们且说,此中藏有何物?”一婢说:“都是文章。” 一婢说:“都是识见。”主人摇头不以为然。朝云说:“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捧腹大笑——果然是个红粉知己。
苏轼何其幸甚有此红颜知己,可是苏轼的知己又何止红颜,真是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人是细腻的,也是富于感情的。
苏门中以李廌为最穷,苏轼常常赒济他。苏轼出知杭州时,朝廷赐物中有马一匹,便将它送与李廌,并且顾虑到李廌得马救穷,一定要卖的,则必须写张公据给他,证明来源,才能脱手。于是他亲笔写了一张措辞委婉,又绝对不伤李廌自尊心的“马券”给他,原文是:元祐元年,余初入玉堂,蒙恩赐玉鼻骍;今年出守杭州,复沾此赐。东南例乘肩舆,得一马足矣,而李方叔未有马,故以赠之。又恐方叔别获嘉马,不免卖此,故为书公据。元祐四年四月十五日。
李廌始终未仕,苏轼也从未以此看轻他。
他常自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
眼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我读也浅,感悟也浅,但能看到一个栩栩如生的天才诗人豪情万丈的缓步朝我们走来,即使在历史那伸手不见五指的烟尘中,仍旧光辉烂漫。
略读略记,待有感而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