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被人问起“读什么样的书好”,或者让推荐一些书来读,往往让我很是犯难,因为就我自己而言,每个年龄段喜欢读的书都不一样,同一本书在不同阶段读来感受也不同。个人认为,读书就像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一样,聚散离合总是有缘分的,有的人于茫茫人海中一见如故,有的数次碰面也不过泛泛之交,如是,有的书碰到就爱不释手、甚至反复阅读,有的碰到数次拿在手里也没有半分读下去的勇气。
年少时不识愁的滋味,天真而又浪漫,最喜童话故事,世界简单而纯粹,童话里的王子与公主总能历经艰辛后幸福生活在一起,还有一些奇幻的魔法穿插其中,动物与人其实并没有那么大的区别,人心也不是复杂的,善与恶都可以分得清清楚楚。那时候对童话书特别痴迷,碰到有小朋友有童话书就借来,非得一口气读完不可,偶尔逛书店遇到也会迅速读完再走,最好的就是把零花钱存起来自己买上一本,这样空了就能翻一翻。直到有一天再没发现新的童话故事,回头一看竟读完了格林、安徒生、伊索寓言、365夜、一千零一夜等等,现在家里还有好几本童话书,回家无聊时还会看看。整个小学、初中的时间几乎都是这样,断断续续发现的童话总读不够尽兴,幸好当时每年学校都会发一些《学语文》的读物,还有大十一岁的哥哥带回家偷偷看的武侠小说的小部分遗落家中。初中还有一段时间特别迷恋科幻小说,上课读、下课读,科幻世界的杂志读了厚厚的一大叠。如果说,童话的世界让我觉得世间万事总是奇妙的,科幻则常常勾起我对于人类起源、人类的未来、星际世界、外星文明等的幻想。直到有一天被某一部小说中未来人类的存在方式恶心到才停止对科幻的痴迷。这一时期过得无忧无虑的,对于整个世界充满好奇,很少有想不开的事情,每天都是乐呵呵的。
直到有一天,遇到一位师长,为了逼我考试帮其侄女作弊撕开其面具,将人性的种种丑陋摆在我的面前,让我一下就迷糊了。人性究竟有多么复杂呀?既要维护自己高尚的面子,又要做些违背道德的事情来,还要做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清高,各种解释,结果越描越黑而恼羞成怒。他竟不知道,对于一个坚信人性本善而不知任何世间险恶的孩子来讲,这是多么残忍的一件事情。完全摧毁一个学子对老师的绝对信任,还有认为世界如此善良、美妙又纯粹的三观。于是,开始漫长又迷糊成长,对于人性这个东西不断怀疑、对于人究竟为什么活着而深入思考的过程。
由于对老师的怀疑,高中就不再是个好学生,表面是个乖乖女,骨子里却叛逆得不行,脑子里总是天马行空般遐想着各种离经叛道的事情。上课的时候很少心思跟着老师在走的,喜欢偷偷睡觉、看些闲书,做作业也是偷工减料,考前将教材反复翻两遍就进考场啦。当时比较流行的杂志(萌芽、读者、青年文摘、南风、花溪、意林等)几乎一本都没错过,几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文集更是一本也没落下,流行的网络小说几乎也都读过,也读一些名人传记、名著、名家散文等。记忆最深的是安妮宝贝的书,看得人如此颓废消极竟觉得和自己的内心有共鸣,估计那时候觉得颓废是种个性吧。也在那时候读了《拿破仑传》、《希特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茶花女》、《简爱》、《巴黎圣母院》等,还有刘墉全集和毕淑敏的部分文集,以及一些知名或不知名的散文,更有一些消遣性的小说现在已记不清名字和内容了。这些时候都是茫然的,像是一个迷路的孩子,急切的想重新找到方向却怎么也找不到,看书也是如此一个寻找的过程,不管遇到什么都拿过来读,貌似都有一些道理能获得一点启发,实际又不能够完全当作指路明灯。
大学进了一个比较特殊的学校,又不知道怎么进了计算机学院,于是就苦了自己啦,总也睡不够,晚上还有好多专业课程的作业完不成,好不容易有点时间都用在玩上面了,每每去图书馆兴致勃勃的选上一堆闲书,还没读上几页就沐浴着阳光会周公去了。这段时间,整本读完的书屈指可数,买的更是少之又少,因为要应对各种体育训练还有沉重的学业,更因为严重缺觉。工作前三年,岗位不断变化,又老是换地方,断断续续读了一些处世哲学的书籍,偶尔买一两本名家随笔或者现代诗歌,更因为苦苦纠结与初恋的未来不得解脱,读了数不清的网络小说,因为仅其能够让心暂得安宁。
偶然,遇到机会到清华园里读研,自身的眼界被打开,站在一个可以触碰世界顶尖的科技、人的平台上,过去那些放不下的、想不通的都不再重要,又遇到一个好的治愈型的导师,将年少时被师长刺伤的伤疤也抹掉了,更觉知到自己是如此无知与渺小,于是,学会释然也更加坦然了。空闲的时候,喜欢猫在图书馆的角落里,把自己藏在群书中间听着歌看着闲书。这个时候特别喜欢禅宗和道家的书,禅宗教会我看世间疾苦、众生皆苦,让我找到一些让心安静的方法,道家有一种历经一切而又能够看透放下,随心随性的洒脱。此外,遇到了一些学者、老人也让我受益匪浅。教我们自然辩证法的蒋劲松老师带给我不一样的哲学观,他的课堂给学生足够的思想自由度,他对禅宗也深有研究。他们一家人吃素的由来更让人惊叹。据说,他的姐姐得了癌症被医院判了死刑,有一天他梦中得到指点——吃素可以拯救他的姐姐,于是一家人都开始吃素,后来他姐姐的癌症真的就不了了之了。有次还约了好友小党一起去听他在北大的讲座《东坡肘子背后的杀戮》,听完很长一段时间想到吃荤都恶心。北大有一个研究道家的老先生也让我记忆深刻,尽管努力想也想不起他讲过的内容,但是他说话就像一阵春风拂过心田,可能有些东西被铭刻到骨子里倒不在乎实际内容了吧。读研期间,曾把当下一位特别出名的学者的书几乎都读了一遍,读一本惊艳、读两本有些艳俗、读完全部就只剩下哗众取宠的感觉。年少时,曾因为被人拿周国平的一段话调侃过而对先生有些抵触,再遇到竟被其哲学修养所深深的吸引,好长一段时间都窝在图书馆读他的书,徜徉他思想的海洋直到觉得过瘾才停。此时,书就像一个师者、朋友一样,师者也像一本书一样,都是我学习的来源,没有办法区分开来。
现在读书更偏向经史子集一些,这是国学的浩瀚海洋,触及尚不及其万分之一就觉得受益匪浅,完全颠覆我们以前接触的一些古人的东西就是封建的概念。古人的智慧放在今天的社会一点也不脱节,只不过被历史中的一些人过分的断章取义,又被今天的一些人生搬硬套,更有一些人拿来装点门面、哗众取宠,此般总总都为这些经典抹了黑。再加上现在急功近利者居多,更多的人喜欢快餐文化和心灵鸡汤的文字,对于古人经史子集之类读的人就更少了。最近在喜马拉雅上发现有叫甘草中医的朗读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古典的音乐背景和着磁性的嗓音让人听得倍感享受,先生对于儒释道三家思想都有深入的研究更是融会贯通,其诠释的视角也比较宽,对于原文的历史环境、故事情节剖析透彻,同时融入一些禅宗和道家的见解,更结合一些时事来分析,娓娓道来,简直妙不可言。
纵观我这二三十年的人生,读的书总是与我当时自身的状态相关,每个阶段仅能坐下来读某些书,哪怕勉强读了别人推荐的种种也不会有收获,而且有的书就是读人、有的人也是读书。从小到大有很多的同学、曾经的好友,走着、走着就散了,甚至回忆也淡了,总是不停地又遇见新的朋友。书对我而言也像是朋友一样,随缘分,也跟随心的直觉。总有一天,我们走过的路,遇见的人,经历的事和读过的书都会和我们本身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