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在三年困难时期提倡新道德新风尚,深受毛主席的赞扬;他曾率先进行新闻改革,创办《报刊文摘》,受到陈云等中央领导的关注;他,曾冲破禁区,率先在报纸上恢复商品广告……
他就是王维,一位历经坎坷却宠辱不惊的“老报人”,一位从临海市上盘镇走出去的中国新闻界的传奇人物。
01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毛泽东主席主编的《湘江评论》创刊,一个小生命在上盘镇山根村呱呱坠地,冥冥之中,似乎也预示了他今后的不凡人生。
王维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知识渊博、母亲温柔体贴,他在父母创办的上盘初级小学里,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度过了欢乐的童年。
曾以为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下玩泥巴,就是生活的全部。谁知好景不长,十岁那年,父亲病逝,家道中落,小学也只好转让他人。
勉强读了一年私塾后,家里再也拿不出多余的钱供他继续读书,小王维被迫辍学。好学的小王维不肯放弃,每天都缠着母亲讲《古文观止》,母亲精彩纷呈的讲解让他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阳光日渐昏黄,小王维也不玩泥巴了。为解决生计问题,十二岁那年,他放弃学业,离开母亲的怀抱,独自一人来到50公里外的临海城内当药栈学徒。
02
新闻“正规军”初长成
学徒的生活很清苦,粗茶淡饭,看人脸色,每天工作十几小时,师傅的打骂和顾客的责难也是常有的事。闲暇的时候,特别想家,想念母亲的关怀。
不过,王维很快就学会了苦中作乐。原来,药店为了缓解客人排队的焦虑,订了《申报》和《新闻报》。这两份报纸给他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身体上的苦也就不算什么了。
此后的无数夜晚,他忘情地遨游在新闻的海洋,为在新闻世界“攻城略地”而欢呼雀跃,也会为一无所获而郁郁寡欢……
然后他遇到了人生的楷模,民国第一报人邹韬奋。邹韬奋的思想点亮了他生命的灯塔,支撑他度过了此后的艰难岁月。
怀着对偶像的崇拜,王维和小伙伴省吃俭用,从牙缝里挤出钱订了邹主编的《生活周刊》,并立志成为像邹一样的新闻人。
抗战爆发后,王维听从内心召唤,投身革命。在“浙江省政府直属战时政治工作队”,他结识了许多进步人士,英雄惜英雄,王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政工队期间他开始壮着胆子投稿、办报,过程颇为顺利。1941年,王维到《民族日报》当助理编辑,标志着他正式成为了一名新闻工作者。
03
“三落三起”心系群众
如果说之前的挫折都是无关痛痒的小考验,那么接下来他面临的个个考验都是以生命为代价的。
然而仅仅为理想奋斗了三个月,王维被国民党当局逮捕,起因是他压下了一篇反共新闻。扣押期间,王维与死神一次次擦肩而过,却使他革命的决心愈发坚定。
被营救后,在友人的帮助下,他北上参加新四军。整个解放战争时期,王维一直坚守在新闻战线上。以文字作投枪,作匕首,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嘴脸。
新中国成立后,王维和同志们为新中国的新闻事业而信心百倍,干劲十足。可是,两年后,现实又给了他沉重的一击。
“三反”运动中,王维夫妇被诬陷入狱,差点丢了性命。重获自由后,虽然相关部门未公开澄清致歉,王维还是带着对党的无比忠诚,对群众的深厚感情,满腔热情地重踏新闻之路,这一做就是十一年。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66年,已经离开《解放日报》的王维被造反派诬陷,实行了所谓的隔离审查,批斗和监督劳动长达七年之久。
前半生在浮浮沉沉中度过了,重获自由后的王维,在上海出版社过了一段风轻云淡的日子。心里却总是记挂着《解放日报》,《解放日报》就像他的孩子,“孩子”不听话,变得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老父亲怎能不难过、不操心。
于是在短暂的思考后,王维毅然回到《解放日报》,大刀阔斧地改革创新:调整干部人事,重建报纸党委,开辟“短新闻”专栏,策划创办《报刊文摘》,亲自联系群众工作部,处理读者来信……
在王维的不懈努力下,《解放日报》焕然一新,不仅新闻时效性大大提高,更加贴近群众的生活,而且发行量和发行范围已在扩大,真正的成为了人民群众发声的平台。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王维一生“三落三起”而不倒,“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他超越了所有的不幸与挫折,迎风斗浪,为新中国的新闻界开天辟地。
——改编自2011年11月16日《今日临海》之《风雨人生》
感谢作者杨红枫、尤晓惠 摄影文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