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书:《如山、古树与我》。彷佛也说出了我与茶的关系。在茶中照见自己,接纳不完美,完成心灵重建。
走近茶是在五年前,偶然也不偶然。我出生在呼和浩特,十八岁高考到北京,就自然而然地留在了这里,直到工作。工作在国家的检测机构里,没有什么压力,顺势而为就好。
我们每年会有从行业到国家的各种项目要做,标准制定。理应是在行业中有指导性和风向标的作用。不过其中存在很多不能改变的问题。自己也在想象着二十年、三十年以后自己的样子,有点讨厌,有点恐惧,害怕如此度过一生,几十年如一日应付,度过。这样几年,我患上了抑郁症。对任何事情都失去了兴趣。那时候我刚结婚,先生劝我不要强求,与其捧着自己认为的鸡肋,不如扔了。
离开后,想找一个事情学,让自己充实一些,于是考了对外汉语教师、心理咨询师、橱窗陈列师,就是想去做就做。在偶然的一次机会里,遇到我的第一个老师,教我学茶。在学茶中,我能够投入,收获,疗愈自己。总是在不断行茶中,越来越笃定它是能够与我相伴一生的美好。
说到茶,不得不提我的家乡。
我出生在内蒙,茶是伴随我长大的。只是不同于潮汕或武夷的茶人。茶对于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是生活必须品。没有细腻的小杯,更没有丰富的品相。更多的是在炉火上一个大茶杯里泡着半杯的黑砖,那砖多半是用菜刀或剁肉的刀背分成小块。还有就是伴着奶、黄油和盐熬制很久的奶茶。之后有上茶课的时候,有人很坚决嫌弃着这种粗老茶品,不再喝第二杯来表明自己品味的高档次时。我内心里是不舍得的,因为这是儿时的陪伴,即便它再卑微,也会珍视它的存在。
随着家庭的需要,我和我的伙伴一起做公益基金会的一些项目。其中涉及传统文化的传播,当然会有茶的部分。我们在北京的某些中小学普及茶的知识,通过习茶培养良好的素养。
今年9月来到茶家。虽然老师那时候身体状况不好,看得出坚持上课很辛苦,但是她的真诚分享,感动了我们那一期的学生。至于我,太多的颠覆,从第一节课就开始了。老师说茶人不怕死,第一泡茶汤可以喝。至今我还在实验着这个理论。太多茶圈的专业人士的时候教如何“洗茶”,如何刮沫。李老师让我们和茶真诚面对,毫无保留让茶汤呈现在面前。我和几个懂佛法不懂茶的“外人”讨论如何泡茶好喝。他们听完我说的,都佩服李老师这样诚恳,教茶毫无保留,茶汤真实呈现。
当然,在学习当中感触不止于此。
至今,我还是一个刚刚打开茶界一扇门的初学者。庆幸的是这个时代,能够遇到如此多真诚的爱茶人。茶给我们带来了不仅是物质上的馈赠,还有更多精神的获得,美的体验。不同的人都可以得到属于自己的领悟,但愿能够执着、真诚、认真、坚持地守护着一杯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