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在《辉煌的北京》中讲过这么一段话,说北京的宫殿的确可以吸引游客,而北京的真正魅力却在于普通百姓,在于街头巷尾的生活。
而街头巷尾的生活,正藏在那美好的胡同里。
那日清晨醒来,正值夏日,窗外的太阳已经升的老高老高了。我洗漱完换上衣服,走到胡同里,放眼过去尽是一片热闹景象。
有人在小店门口摊着面饼,用一个推子在一个圆形的铁盘上打转,将蛋打下来铺成一成薄薄的饼状。撒葱花、再放一张脆饼,卷起来,这样就成了北方异常受欢迎的煎饼果子。而对于一个南方人来说,我终究还是会选择小笼包和油条豆浆。点一小笼包,咬一口,香甜的汤汁流出来,肉馅饱满新鲜,再配上酥脆的油条或者一碗热粥,别提有多好吃了。
吃罢付了钱,撑开伞开始在胡同里穿梭。
在交通便利的这个年代,北京依旧保留着老式的单车,还会看到许多废弃的单车被搁置在街边,还有那三轮车,载着一块木板,让人一下子就想到了那些小说里常常提及的车夫。
北京胡同里的窗户,保留着古朴的风格,用简单的几何线条构建而成,简单而不简易,真是好。
当然,胡同里最让人觉得有古朴味道的还是房子。旧式的房子,四合院,殿阁错落,飞檐宇脊纵横,这是一种经过岁月沉淀出来的古朴的美丽。相比现在的大都市,高楼层立的冰冷而言,这样的屋子,从东门串西门,走南门望北门,几个人住在一起,多热闹。
步上两节石阶,朱红色的大门,门口都是用长条形的石块堆砌起来,堆出来一种宁静的美。走在胡同里,抬头一看,那纵横交错的电线,在蓝天的映衬下,更显得富有生活气息。
路过一个大户人家,门口有着两尊石狮子。门上写着一副对联——忠厚传家人读书继世长。北方的文化底蕴相对来说还是比南方浓郁了许多,这种感觉从街头巷里便可以看出来,从那些人说话的内容、神情也可以看得出来。
不远处,有个老人坐在门口的台阶上,老太太姗姗来迟。老头便说,“哎呀叫你别去拿橘子了,你还去。”
“天气热啊,你待会会口渴的。”
“那你剥开来,你先吃。”
老太太一剥开橘子,整条胡同竟是飘满了橘子的香味。
傍晚时分,与青旅同个屋子里的一个北京女孩一同出门觅食。挽着手,听她讲着关于北京的一些趣事儿,讲起她母亲之前的故事。没走过久,就拐进了五范营胡同里。五道营胡同东对雍和宫,西通安定门,南靠国子监,北依二环路,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有商业头脑的人或自营或出租将这里的民居变成特色店铺。渐渐地,这里也成为了北京、全国知名的特色商业街区。
“不要让商业毁掉文化街区的魂。”好在,为了留住乡愁,这里的文化也留下来了。在经营上更多地往文化方面引导,而非变成纯商业化的买卖市场。
忽见一条窄长的胡同,两边挂满了北京人十分喜欢的棉麻衣服,料子摸起来手感十分好。枣红色、棕色、灰色、紫色等,胡同上还挂着五颜六色的彩旗,这些颜色混在一起,配上绿色植物,让路过的人都想溜进去看看,何况,店主都不在呢。
又走进一家花店。一株株的鲜花装在形状各异的玻璃杯里,粉色的、粉紫色的、蓝色的、绿色的、红色的等等,每一种颜色配上绿色的叶子,还有各种味道的香味,一派生机盎然的样子。桌子上摆的是新鲜的花,墙上是干花,叫不出名字的各种花,被精心打扮了一番,每一种花都妖娆不已,有的含羞低头,有的热情似火,有的淑女般羞涩,花的清香让人心情愉悦,让人忍不住凑近去闻闻。
胡同里那些很个性的小店多得数不清呢。这一点都不会逊色于厦门鼓浪屿的风光,如果说鼓浪屿是小清新风格,那么北京的胡同应该要算古朴的风格吧。很多木制的小房子,虽是旧了老了些,北京人脑袋瓜聪明的很,也懂得装点,在餐厅门口放一辆老式的机动车,在暗沉的木色之中在门口竖起来亮色系的白色,让人一眼就可以在识别这家饭店。
一家吉他店,门口是破旧的木板和随意的涂鸦,门上挂着几把吉他,彩绘得很有摇滚的风格。有一家店叫童年味道,门口有着三只石猴子,北京的姑娘告诉我那叫“三不猴”——不看不听不说猴。童年味道的小店门口是一些旧式的齿轮,挂上一些零食,让人一下子就想到了自己的童年。
肚子饿了。路过一家面店,点了一碗刀削面。端上来,一层红油漂在面团上,香菜香葱和肉末把整碗面拌的好美味。
夜晚的胡同仍是热闹得很。路过南锣鼓巷,最吸引我的是一家橡皮泥店。遛鸟呀说书呀拔牙呀下棋呀,每一个都十分地形象生动地呈现了北京人的丰富生活。再看那舞狮子,红的蓝的,眼睛炯炯有神,生龙活虎的模样真是让人爱不释手。
据说,北京的胡同有七千余条,这么多的胡同怕是很难走完的。何况我是个方向感不太好的人,在这纵横交错的胡同里穿来走去,名字也是没记住几个的。但很难忘记的是,那些街头巷尾里的美好。有人说,颐和园是皇室的文化代表,胡同是平民生活的代表。而这座京城生生不息的人的平凡生活,才是这座城市最最可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