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镇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小镇,不仅因为这里来了省城川医的“种子”队,使这里的医疗水平让很多县医院都望尘莫及,还因为这里的学校。
蓬莱镇当时只是一个很偏远落后的小镇,但它不但有一所很具规模的小学(当时绵阳绝对没有那么大的小学),还有一所无论校园或是师资都堪与当时的绵阳中学和南山中学媲美的蓬莱中学(七,八十年代的蓬莱中学校长彭升,曾先后调任为绵阳中学和南山中学的校长)。
这就很不简单了,很多老师都是从北京,上海,南京,成都等著名高校毕业,在五,六十年代的那场运动中,因为种种原因被下派到那里去的,有的已经在那里结婚生子。他们和我们的父母一样,也是一群有着特殊身份的外来者,所以在小镇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因为是外来者,所以衣着口音和当地人是不一样的,只是当时的教师,因为整个社会都不重视教育,而没有获得他们应有的地位,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存在,给小镇生活的方方面面带去的都市文明。
还记得,教我们数学的老师是川大毕业的,语文老师是北师大毕业的,地理老师是南开毕业的,区区的小镇中学,可谓是藏龙卧虎。
有件事我记忆犹新,73年秋季,我进入蓬莱中学读初中,进校不久,从蓬溪师范学校新分来一体育老师,很帅气的一小伙子,我还记得好象姓孙,他把我们当时在镇中上学的机关单位上的女孩子组织起来,很富创意的成立了一支女子体操队,并坚持每天早晨要我们跑步锻炼体能,下午放学在学校的大礼堂,铺上垫子教我们练功,压腿劈腿拉韧带,下腰靠墙练倒立,还练前滚翻后滚翻什么的。
我敢保证,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一个小镇中学,竟有如此举动,不仅在四川,就是在全国也属罕见。
其实体操究竟是什么,我们当时根本没有概念,只觉得既新奇又好玩。只可惜我在那里只读了不到一学期,便随父母工作调动来了绵阳。
后来得知那个体操队,也因为很多原因,只坚持了大约一年就解散了。现在想来那个年轻的孙老师的想法和勇气,实在是叫人佩服,要是搁在今天,哈哈,他没准儿真能培养出一奥运冠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