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学历不高,可才华横溢,文艺上能编能导、播音解说、乒乓球、书法等,在全县都是一流水平,主演的电视片《汉字宫》风靡东南亚多个国家;他有文人的傲骨,却很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同喜共欢,不讲辈分;他工作严谨认真,却在日常生活中随意洒脱不拘小节;他文艺创作表演、书法作品不计其数,学生众多,却多次说到“不出书,不过寿”;作为一个多才多艺之人,他有自己的缺陷。但在很多事情上不求回报不怕付出,所表现出的情与义,一般人难以超越;有人说他自视清高,可他去世后,年轻一辈一群一队,尽心尽力忙前忙后操心下苦,有些甚至自费出资数千元购买全羊做羊肉泡,以表感恩之心,这又是几个“德高望重”之人能比的呢?昨天晚上,突然梦见他和杜勤学老师等几位先辈在一起高谈阔论。醒来后,对他的思念之情又一次涌上心头。在我的人生轨迹上,他给我留下了几道深深地印痕,让我终生难忘。他就是原万荣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副经理、万荣县文化馆原馆长、万荣县书协原主席、万荣县乒协原主席、万荣县朗诵家协会原主席一一王克勤老师!
少年丧父 义心抚痛
1973年代,四月下旬,他和我父亲到北解村下乡放映电影。由于机器故障,京剧《海港》电影未放完,晚上8点左右便骑着自行车带着我父亲回家了。半道上,我父亲感到身体不太舒服,让他把自行车骑到县医院检查一下。谁知,被一个医疗技术低下的医生误诊,三十八岁的生命当场丧失……在他和杜勤学老师的策划下,父亲在隆重悲痛的形式中下葬了……
回到电影管理站后,他和杜勤学老师,就爷爷奶奶和母亲及我们兄妹几个的遗属补贴问题,同管理站领导进行交流。其中,有真诚地诉求;有愤怒地拍桌子;有苦苦地乞求。印象最深的是杜勤学老师带上我们兄妹几个,给当时的负责人叩头。他流着泪横坐在领导的门槛上,不让领导离开办公室。经过他们二人的努力,爷爷奶奶的赡养问题和我们兄弟姐妹的抚恤金问题,基本得到圆满解决。但他们并没有止步于此,又凭借当时幻灯宣传工作风靡全省,知名全国的特殊身份,带领我们全家,来到了时任县革命委员会主任宋国芝办公室。就父亲去世后,我们家庭生活的困难向当时县上的最高领导人进行了诉求。这一切都是从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意中自然迸发出来的,不夹杂任何私心杂念。
父亲去世后,我们全家都沉浸在极度悲痛之中,特别是爷爷奶奶和三十五岁的母亲,更是从痛苦中难以自拔。王克勤老师在工作空闲时间,一个人骑上自行车来到村里,安慰我的爷奶后,又脱下他干净的衣服,挑着筐来到屎尿熏天的猪圈,给我们家出猪粪。当时他可是县城大街上的时髦人、知名人、风流人呀!两个筐子,一担又臭又熏人的猪粪六七十斤重,从猪圈用三齿镢刨出,再用铣丢到筐子挑到巷里,可以肯定地说,这种苦累活,他这个在家里被父母娇生惯养的唯一男孩肯定没干过。这一切怎能用有情有义几个字总结得了的呢?
求学攀高 竭力相帮
1977年代,当时国家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高中教育,要求在七制学校普及高中。我们太贾村这个有着八九百名学子的学校更不能例外。我们七年级毕业后,八九个“又红又专”“苗红根正”的同学被推荐到万荣中学,大部分学生留在本校读高中,后来有个别同学通过关系转到了万荣中学。看着一个个同学走了,我自然眼馋心急。便给妈妈说,好多同学去解店念书了,我也想去!听着我的话,看着我的眼,妈妈默默地流下了泪水,思考了一晚上。第二天一早步行到解店,到电影管理站找到王克勤老师,说我想去万荣中学读书,看他有没有办法。他让母亲回去,等他的消息。几天后,他捎来口信,让我拿上铺盖等生活用品到解店来。那天,他亲自带上我,到万荣中学见到了政治部吴主任。办好手续买好饭票,我被插班到当时的体育特长班五十八班,班主任是德高望重教学有方的黄安毅老师,开始了两年半的高中生涯。上过孤山采药摘梨,经过文科理科分班。虽然因脑愚心笨未能考上大学,但也在高考场上坐了几天,至今准考证还保存完好,并结识了几位学识渊博的师长和一批知心朋友。使自己在以后的人生之路上获得很大帮助。
热爱文艺 相教相扶
1980年代,我十八岁正式参加了电影放映工作。原万荣县电影放映管理站变为万荣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他也从原城镇电影放映队队长荣升为公司副经理。那时候的万荣县幻灯放映宣传工作,在全省全国风头正劲。他和杜勤学老师常年在北京,在水利部宣传展览厅用幻灯宣传万荣县“蓄住天上水,挖出地下泉,誓将万荣变江南”的抗旱工作。以前,人们听到露天电影院高音喇叭里的“广大工农兵朋友们、农民朋友们,县城露天电影今晚演出大型彩色惊险故事片xxxx”……他的标准普通话放映预告,由我这个充满“乡土”气息的“万普”之声替代了。
1984年代,县总工会举办“庆五一文艺晚会”,要求各单位出节目。当时火头正盛人才济济的宣传窗口阵地之一,万荣县电影公司更是必参单位。作为公司副经理兼工会主席,他是此事的具体负责人。给我、秦雨生老师、范立剑和他自己等四人,编排导演了一个南斯拉夫电影《桥》的主题歌《啊,朋友再见》和香港电影《少林寺》的主题歌《少林少林》无伴奏男声小合唱。四个人穿着时髦的妮子上衣,独特的无伴奏合唱,在晚会上亮点十足,可以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县上组织的文艺晚会。不久,他便调离电影公司,到县文化馆担任馆长一职。在他的推荐培养下,先后多次参加山西省原文化厅和原运城地区文化局在河东舞台组织的“民歌、民舞、民乐”三民调演,县上的文化活动更是必不可少,省、市奖项都获过。并参加了《金匾背后》《血溅秋风楼》的电影拍摄。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随着机遇和平台的优势,在万荣县文艺界获得了一定收获。进入新世纪后,又参加央视首届《丰收中国年》《乡约》、山西卫视《讲笑话过大年》《走进大戏台》、运城电视台等节目录制。这对一个业余文艺爱好者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如果没有平时的积累,如果没有平时的锻炼,如果没有平时的严格要求,怎能完成这一次次任务呢?可惜的是,由于自己不勤奋不努力普通话语言不达标。否则,应该走得更远一点……
多年前,知道他腊月十七生日后,曾几次想掏钱给他庆生,都被他严词拒绝。虽然也吃过几次,但都是他出钱咱摊嘴。最后只能借春节来临,拿上礼物去他家祝贺一下。近几年因为疫情影响,他有时住在北京,但这一天用短信表示祝贺却一次未少,他总用“谢谢”二字回复……
又到腊月十七了,我敬爱的王老师,你在那边可好?是否见到我的爸爸和杜勤学老师他们?可否又以城镇队的名义在那里放电影演幻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