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虽然是社会大课题,而且是家长们见面时永恒不变的主题,但在简书里讨论这事儿,远不如分享一个培养出清华北大孩子妈妈们的育儿宝典,更能吸引人打动人。但是孩子开学几周的我,还是想发声:
我的女儿12岁,今年上初一。暑期的情感维护,以至现在不那么令我伤脑筋了。小学阶断她没断了谩骂和指责,甚至身体,心灵的攻击。因为成绩不好,因为作业拖拉,因为说什么她都不听,更因为她书桌上除了课本外其他玩具摆一堆:拼豆豆,橡皮泥,贴画,削下的橡皮屑。偶尔接个老师的“审判”电话:你不管,我也就不管了!我哪有不管呀?和众多妈妈们一样,既上班又管着孩子的吃穿住行,天天奔波于各类辅导班和教科书店。也深知自己的孩子自己管,不让老人插手,从当妈妈开始就小心翼翼地学做一个好妈妈。然而总有那些昏了头的时刻,含辛茹苦却一败涂地的时候,愤怒了,情绪失控了。摔东西、拍她的头打她的背,折断过铅笔甚至下跪。那一刻怒火中烧,狰狞的表情怒视着她,悲伤流涕的眼神放弃着她。我经常愤怒地表达我的哀痛,哀伤从前我的妈妈也是这样对我,痛恨我的女儿和我一样不让人省心。虽然每次我都尝试了控制情绪,发出魔鬼之声后却又一次次陷入深深的自责。
人生路上没有教育这门课,只能自学,而且自主性比学任何学科都强。通过看书、笔记,我知道了如何《不吼不叫》《正面管教》,如何利用《关键时刻》进行《有效沟通》,明白了《叛逆不是孩子的错》,《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人有不同的气质,注意力不集中,那是因为她在专注她认为更有意义的事;不善言谈,那是因为她的大脑也许此时正在与神对话,她的内心比海洋还辽阔。我怎么能按自己的观念对孩子进行评判,给她贴标签、下定义呢?即使有一天,她并没有按照我们设想的那样,有个体面的工作,般配的老公,那又怎样呢?她为什么必须得活在我们的感受里呢?重要的是她要怎样的生活。我会记住:我是大的,她是小的。我的任务是引导,是帮助她树立梦想;和她一起制定学习计划更新学习方法,重建她的自信;用励志的文章激发她年少的斗志;情感投入,透支再投入,一定好好地《陪她走过初中三年》。朋友问我:看那些,有用么?我坚定地说:有用!
然而现实出现的问题超乎你的想象,教育孩子绝对是门复杂科学,比造原子弹还难上一百倍。开学几周,女儿有出现了新的问题。作业不合格、学习没计划……我不敢指责她,我哭了。一次次挫败,让我怀疑是不是基因的问题。对照《母爱的羁绊》我了解了自己是十足的自恋型妈妈,认为优秀的自己不会有一个在班级里拉后腿的孩子。认为自己的很有一套的育儿经会让孩子成为延续并且更优秀。我还是自虐型妈妈,伤的不仅是自己更是孩子的幼小的心。她为啥才12岁就要因我没有建立起来的独立完整的人格分裂去承受,去牺牲,去受伤。我一次次地同情她,却又一次次地伤害她。或许有一天她也会这样伤害她的孩子。沿袭下去,乃至影响她今后的家庭。
我们总认为,孩子应该懂事,这样大人可以轻松;总是以自己的感觉去剥夺孩子应有的天性。我是两个娃的妈,儿子不动声色的乖巧、懂事,让我沉浸于欣慰中,然而读书多了,我明白:不动声色会变成猝不及防。但是我没有再次焦虑,因为我准备好了。
我庆幸我家没有熊孩子只有怂孩子,在强势的妈妈面前怂。这是幸运这是不幸?这是一种畸形的教育,这样的教育还不如不教育。学习的速度赶不上成长的速度,还没来的及给她温暖安全,她长大了。当你面对比你还高的她,你还打吗?从她的眼神里你看见了从前的自己,你还会打吗?
于是我只为了孩子能呼吸到轻松的空气,我只想让她感受无条件的爱。
我选择:把心打开,让光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