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
臣光曰:
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
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 棠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
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
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
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读后记】
《资治通鉴》第一卷《周纪一 · 威烈王》讲到了智伯的故事,简述如下:
智宣子想要智瑶做继承人,同族的智果劝阻他说:“智瑶有五点比别人优秀:一、美髯须,身材修长高大;二、擅长射箭、驾车,勇武有力;三、技能出众,才艺超群;四、巧言善辩,文辞优美;五、坚强果决,恒毅勇敢。不如别人的地方有一点,那就是没有仁德之心。” 智果告诫智宣子,如果立智瑶为继承人,智氏宗族必然要遭灭门之灾。
智宣子不听劝告,坚持立智瑶为继承人。智果在经过太史同意后,从智氏中脱离出来,另立辅氏。
智宣子去世以后,智瑶(智襄子)开始执掌晋国大权。智襄子贪图财货,骄横无礼:侮辱韩康子及其家相段规,向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强行索要万户封邑和膏腴之地,出兵攻打赵襄子……且不听劝谏,刚愎自用,最终逼得韩赵魏三家联手灭掉了智氏宗族,自己也身首异处。
智果因为早就脱离智氏,幸免于难。
对于智氏宗族覆没的这段历史,司马光评析如下:
首先他分析了智伯兵败身亡的原因在于“才胜于德”。
接着他分析了智宣子之所以选错继承人的原因,那就是“不辨德才”。
随后他阐明了什么是“德”,什么是“才”,分析了二者的关系,并以云梦之竹、棠溪之金为喻来说明:“才”需要“德”加以规范、统率。
再接着他将人分为四类。:德才兼备者为“圣人”,德胜才者为“君子”,才胜德者为“小人”,无德无才者为“愚人”。亮出自己的观点: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来委以重任的话,与其选择“小人”,不如选择“愚人”。因为小人为恶,贻害无穷。愚人为恶,能得而制之。
最后,他分析了“蔽于才,遗于德”的原因和危害,强调治理国家要能明辨才德,知所先后。
司马光的这段文字围绕“才”“德”二字展开,条分缕析,层层深入,论证透彻,说理严密。
如果说这段文字前面的智襄子是一个反面例子的话,那这段文字之后的魏文侯就是一个正面的例子。魏文侯尊重贤德之士,谨守诚信,心存仁义,虚心纳谏,因而贤者归附,诸侯朝拜。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魏文侯也能做到以德为先,避免内耗。魏文侯以德治国,身体力行,魏国开始逐渐强大起来。
由此看来,治理国家,选拔人才都要重视“德”啊!
另:智果目光如炬,能辨德才,且心系家国,直言劝谏。即使不被所用,也亦能见微知著,全身远祸!此智者哉!
智果果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