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和朋友吃饭,席间,她突然问我,你打过你儿子吗?
我说,没有啊。
她说,我打过我女儿。
我说,你打她的时候自己心里也一定很不好受吧?
她说,可不是嘛,好难受。
一年前,要是听到有人说用体罚来教训孩子,或者冲孩子吼叫,我肯定会坚决抵制,严厉教导,怎么可以打孩子呢,会给孩子留下很深的伤害。然后blabla说上一堆自认为不容置疑的教育理念。现在想想,那种架势不过是在强调,你是错的,我是对的,我比你更懂教育。这样的指导和说教很容易引起反感,谁都不希望在别人面前示弱,表示自己不行,况且,当头棒喝不能带来由衷的改变,改变一定得心悦诚服,发自内心,一定是当事人自己痛定思痛下定决心要付诸行动。没有这样真心诚意的愿力,棒喝多少次都无法唤醒,因为沉睡的内心无法看见真相。那些给孩子带来伤害的言行都是无意识的,只有意识之光照进来,带着觉察,清醒地辨识一番,才能恍然大悟,原来,我还有别的选择。
那时候由于拥有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身份,再加上内在小孩的无意识投射,便毫无审慎地扮演起“育儿专家”来。自己做了妈妈,体验到了养育孩子所带来的各种挑战,才真正理解做父母的不易。
以前,我只看到了孩子,如今,我也能看见父母。那些命令,那些教导,那些呵斥,那些体罚,不过是被各种焦虑,担心,挫败,恐惧所裹挟着的烟雾弹,里面隐藏着的才是真实的父母。就像儿童教育书籍上一直在说,孩子的不当行为只是表象,理解其背后真正的动机才是问题的解决之道。那么,对于父母又何尝不是呢?
2
我是如何看见自己,理解自己,接纳自己的?
在我的育儿过程中,哄睡是我的最大功课。有过几次让我抓狂和急躁的经历。心里越盼望着儿子能早点睡着,他反倒越精神,拿过来绘本让我一遍一遍地讲,要么自己下床去玩,就是毫无困意。头脑里当然知道,他不睡可能是还不困,困了自然就睡了。睡前的陪伴也是甜蜜的亲子时光,好好享受当下。这些理所当然显而易见的道理只会让我觉得自己很可恶,怎么能这么没有耐心,这么不温柔呢?
于是,我在事后会复盘,用文字记录下来自己当时的感受,念头,需求。
我希望他能早点睡着,这样我就可以看书写作了,我渴望能多拥有点独立的时间来提升自己,所以看着他迟迟不睡,我会着急,会烦躁。我们的需求发生了冲突,所以自然就产生了情绪,我有未被满足的需求啊,我的需求也很重要啊,也值得尊重。
等我理解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便能够接纳那个不够温柔,有点烦躁的自己,这样的理解和接纳让我回归平静,重新看见更多的可能性。
《灵魂之心》里面说,每一次的情绪爆发都是来带一个重要的信息,这个信息越重要,情绪感受越强烈。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个重要信息,它便会反复造访。那么,哄睡这件事情我的情绪反应带来了的哪些信息呢?我觉得是时间管理的功课。如果我能够在儿子午睡的时候充分利用时间阅读写作,便会在晚上哄睡时更加放松,全身心地投入当下,不去惦记要看的书,要写的文章。所以,我需要做的是专注,将注意力充分投入到提升自我价值感的事情上,用时间来创造,而不是消耗。
这样,才能真正放下“他应该在八点前睡着”的执念。
在印象笔记里,我写了二十多篇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觉察笔记,每当有比较大的情绪反应时,我都会在事后复盘,重新梳理一下当时的感受,念头,和需求。拎出来那些影响我的念头进行转念作业,这样的辨识就是带进了意识之光,摆脱无意识的误导。虽然那些情绪朋友还是会造访,但我已能够与它们积极共处,不逃避,不抗拒,听听它们又带来了哪些信息,然后很快便重回平静。
当我能够一次次面对自己的情绪感受,看见自己的悲伤,愤怒,恐惧,担心,挫败,我便能够看见别人的。因为在人性深处我们是如此相同。